(相關資料圖)
時下正是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秋蠶繭收購時節,各鄉(鎮)蠶繭收購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蠶農們滿載“碩果”前往交售,秋蠶結出的“致富繭”鼓起蠶農們的“錢袋子”。
走進團田鎮蠶繭收購點,隨處可見蠶農和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一派忙碌的景象。搬運蠶繭、定價、稱量、算賬、登記……手握賣蠶繭得來的辛苦錢,蠶農們的笑容在潔白的蠶繭映襯下顯得更加燦爛。
剛交售完蠶繭的團田鎮壩干村丙票組蠶農段學思高興地說:“今年是我養蠶的第15年,這次養了8張秋蠶種,收獲蠶繭390公斤,以均價每公斤65元賣出,收入2.5萬余元。”
據段學思介紹,壩干村秋蠶繭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有2戶,在1萬元以上的有60多戶。大家團結互助,通過大戶帶小戶的形式發展蠶桑產業,共同致富。
家住團田壩干村大田組的蠶農馬會正忙著將蠶繭搬上秤,看到自家的蠶繭質量好賣出好價錢,她喜笑顏開。“我飼養了8張秋蠶種,收獲蠶繭350余公斤,收入2.6萬余元。多虧在養蠶的重要時間節點參加種桑養蠶培訓,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解決了養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蠶繭的質量和產量得到保證。養蠶已經成了我家的主要經濟收入,每年都會養5批,一年蠶繭收入有13萬左右。”
據墨江縣茶特中心蠶桑產業分管負責人楊偉華介紹,今年秋蠶養殖期間,正值溫度高、降水少,養蠶房溫度和濕度的控制直接影響大蠶的成活率和蠶繭質量。因此,在發放秋蠶種時選用耐高溫蠶種,指導蠶農對蠶房進行嚴格消毒,采取房頂增加隔熱層、通風對流、地面灑水等措施控制溫度和濕度,同時加強桑園管理,保證優質桑葉的供應,為蠶兒創造優質的生長條件,以此穩定蠶繭產量和質量。
近年來,墨江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公司與村委會建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公司每收購一公斤蠶繭就給予村委會0.3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支持村集體發展蠶桑產業,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活力。全縣養蠶規模正穩步擴大,政府保證種桑養蠶技術指導,訂單化農業保證蠶繭銷路,蠶繭市場持續向好,蠶農發展蠶桑產業的信心更加堅定。
據統計,2023年墨江縣桑園面積4187.9畝,飼養秋蠶1250張,共計交售秋蠶繭46.5噸,均價65元每公斤,產值達302萬余元。下一步,墨江縣將重點引進良種,改進飼養技術,積極探索種桑養蠶的規模化、產業化體系建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開拓蠶桑產業市場,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