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2023CWTE中國威海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在威海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威海市近20家紡織服裝企業,與省內外知名紡織服裝品牌、供應商一同亮相。
在博覽會上可以發現,威海市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和開辟新市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個智能機頭同時作業
不到1小時完成循環圖案
隨著銀針起落,彩線穿梭,一枚草葉在繡布上緩緩生成。當天,在“文登家紡”展位前,威海秀苑工藝美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邢賽楠嫻熟地穿針引線,正在創作魯繡擺件。別看大小只有8寸,要想一針一針地繡完,需要花上3天時間。
“純手工魯繡雖然精美,但效率低,產量低,只適用于制作一些裝飾擺件,要大面積地應用到床品上,光靠人工顯然成本過高。”邢賽楠說。
威海秀苑工藝美術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改造,連接上新智能電腦繡花機、飛梭繡花機等設備,最多可30個設備機頭同時作業,大大減少了人工投入。
同來參展的山東蕓祥繡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培萬對此頗有感觸。在展出的一套床品前,王培萬指著尾部繡好的一排玫瑰花說,“過去需要工人挨個繡,還要保證每個花型都一致。如今有了智能化設備,3個設備機頭同時刺繡,這種循環圖案不用1個小時就能完成。”
眼下,經過智能化改造,“文登家紡”通過電腦刺繡成功做出精美且貼近人工魯繡的產品,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在價格和質量中間找到平衡點,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隨著數字化車間建設完成,從紗線、面料到印花、裁剪,一套服裝的制造全流程實現了自動化運轉。”當天,在威海三陽服飾展位前,公司負責人認真向前來觀展的嘉賓介紹。
從2020年實施智能化改造以來,上千余臺(套)自動化生產機器,成為三陽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的“利器”——公司復合增長率穩定在35%左右。
參展企業傳遞出鮮明的信號——威海市傳統紡織產業選擇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模式,以“智慧紡織”打造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據統計,去年,威海市輕工紡織產業新增省級智能工廠1家、數字化車間2家,市級數字化車間6家。三陽服飾數字化工廠入選省級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由迪尚集團牽頭建設的服裝產業數字化制造業創新中心入選省級培育名單。
“兩條腿”走路
助力企業走得更高更遠
有各色校服、職業工裝,也有為冬奧會奧運健兒定制的禮服……當天,迪尚集團的展位展出了公司在工裝板塊的亮眼“成績單”,觀展嘉賓絡繹不絕。
穿梭于人群中,迪尚職業工裝集團設計師王帥熱情地向大家傳遞著“迪尚名片”,介紹迪尚工裝的特色、產品類別以及公司業務形態、發展規模等。
工裝板塊的面市,是近年來迪尚集團轉型發展的新藍海。“不再僅僅依靠外貿出口,而是國內國際‘兩條腿’走路,在國內市場中找到一片新藍海,從而幫助企業走得更高更遠。”王帥說。
轉向國內工裝市場后,迪尚集團將原本服務國外客戶的設計開發、面輔料供應和生產等資源,轉而與國內市場對接,設計生產了自主品牌工裝、職業裝、校服和醫務服等產品。投放市場后,取得不錯效果。目前,迪尚集團已與山東港口、青島啤酒、日照鋼鐵等數十家企業、單位達成工裝定制訂單。
展會上,聯橋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偉同樣忙得不可開交,“前期,我們邀請了很多上下游企業,想請他們加入國家毛衫紗線資源共享平臺。這幾天,不少企業來展位進行了現場咨詢。”
聯橋集團依托掌握的大量上下游產業資源,建成國家毛衫紗線資源共享平臺,將設計師、2000多家原材料生產商、3000多家采購商進行整合,積極解決紡織行業原材料難找、供應商難找、優秀設計師難找等產業鏈問題困擾,實現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公司接到不少產品訂單,量不大但要求的制作周期短。通過國家毛衫紗線資源共享平臺,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精準找到合適的設計師、原材料等,從而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王偉說。此次重點推介國家毛衫紗線資源共享平臺,就是為了把行業內規上企業盡可能多的聚攏到一起,提高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市場反應能力,打造毛衫紗線的互聯網總部,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近年來,威海市立足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產業基礎,積極推動紡織服裝龍頭企業示范引領,融入智能制造等創新元素,強化延伸產業鏈條,擴展國內外市場,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全市現代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