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物醫藥行業大事頻發,關注度空前高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物醫藥一直被視為朝陽產業,也是資本市場的必爭之地以及地方政府大力布局的重要方向。
作為守護民眾健康的一道至關重要的防線,醫藥行業肩負著治病救人的重大使命。在這方面,我國不同的省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01
誰是我國醫藥第一大省?
從各省市發布的2022年統計年鑒(披露的是2021年數據)來看,北京、江蘇、山東三地的醫藥制造業規模位居前三。
不過北京的“第一”比較特殊。
眾所周知,2021年北京醫藥產業大爆發,最大的支撐在于新冠疫苗。
相比較而言,江蘇和山東才是真正的醫藥制造業大省,2021年營收規模分別達到3345億元和3208億元,遠遠甩開其他省市。
從整體上來看,山東醫藥產業主要集中在化學藥、原料藥、中成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領域,其中在化學藥和原料藥生產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并且在原料藥領域,山東省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瑞陽制藥、魯抗制藥等企業為骨干,發展與主導原料藥相匹配的精細化工產品、醫藥中間體、促進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
同樣,江蘇也構建了橫跨化學藥、中藥、生物藥、醫療器械、制藥裝備在內的全產業鏈條。江蘇省醫藥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化學制劑、原料藥和醫療器械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江蘇省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的七成以上。
比如,去年年底遭瘋搶的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的原料藥主產地都在山東和江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目前我國布洛芬原料藥的產能在14000噸/年左右,占全球的1/3。而位于山東淄博的新華制藥1家就長期占去了8000噸/年產能。此外,位于江蘇常熟的蘇州第四制藥廠也擁有2億粒布洛芬產能,比肩新華制藥。
至于對乙酰氨基酚原料藥,山東安丘魯安藥業年產能接近3萬噸,大約是往年國內市場總需求的兩倍。
其實,江蘇、山東兩省能成為醫藥制造大省,并非偶然,而是與其以化工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息息相關,石化產業分別是山東、江蘇的第一大、第三大支柱產業。
醫藥與化工具有一定的產業協同性。比如作為醫藥產業重要來源的原料藥,一部分來自于動植物提取,更大一部分就是來自于化工合成。
因此,基于制造業優勢、產業歷史、資源稟賦等多種因素,江蘇和山東一躍成為我國醫藥大省。
02
生物醫藥黑馬
雖然原料藥的需求量大,但卻處于價值鏈低端。如果一個地方的原料藥比重一直過大,勢必會影響當地醫藥產業向更高水平躍升,從而影響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而面對原料藥、化學藥比重過大的問題,江蘇和山東早就開始了生物醫藥轉型升級步伐,分別以蘇州和濟南作為“頭雁領航”,推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蘇州把生物醫藥作為“一號產業”來推進。
經過多年的發展,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形成“雙核+多極”發展格局,通過蘇州工業園區創新藥、高新區高端醫療器械“雙核”驅動,帶動昆山小核酸、太倉精準醫療、吳中檢測服務、常熟手術器械、張家港骨科器械、相城醫療健康、吳江靶向藥物等“多極”,產業集群增長效應明顯。
目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已進入加速增長爆發期、成果涌現期。蘇州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3800家,擁有規上企業569家,2022年規上產值達2188億元,5年產值規模翻番,與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國第一方陣。全市共4個產業園區入圍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50強,數量全省第一。
在生物醫藥產業上鮮有歷史積淀的蘇州,為何能做大做強?
總的來說,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優化服務鏈,探索形成了“十個一”特色(新興)產業培育機制,這是實現“生物醫藥看蘇州”的成功密碼。
首先是,選擇一個特色產業、制定一個產業規劃。
蘇州選擇了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提出要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并制定一個貫穿始終的產業規劃。
2007年,在一片稻田和荒地邊上,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開園。期間經過了近10年的時間,仍沒有一家企業發展起來。但在對未來的把控上、對企業未來趨勢的預期上,蘇州政府具備獨特的戰略眼光,保持坐‘冷板凳’的忍耐性和一屆接著一屆干的決心,最終迎來了企業爆發期。
其次是,集聚一批龍頭企、形成高質量產業集群。
蘇州在近10年專注一些小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創企業,甚至是還沒有成型的初創項目,把創新人才吸引來創辦企業。中國創新藥領域標桿企業的信達藥業就是從初創小企業成長起來的。
隨著一批批企業的茁壯成長,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已經成為蘇州工業園區重點打造的創新科技載體,也是園區孵化和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的主陣地。620家創新企業在這里成長,近3.5萬名高層次研發人才施展才華與抱負,現已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及新興療法三大重點產業集群。
最后,引進大院大所、打造品牌盛會、搭建一批合作平臺。
生物醫藥產業本身就是一個依靠創新要素推動的產業,科技含量高。蘇州引進和培育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蘇州研究院、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等大院大所,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同時,蘇州引進詹啟敏院士團隊、盧宏韜博士團隊、英博團隊、龔霄雁團隊、鄒昀團隊等一批頂尖人才團隊,加快生物醫藥前沿技術布局。
此外,蘇州打造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蘇州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博覽會等品牌展會。一方面展會可以成為展示當地產業的窗口、增強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展會為本土企業搭建合作平臺。
當然,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政府的有為。
蘇州在政策層面高度重視醫藥產業發展。2019年以來,蘇州陸續出臺多部政策文件,重點引導發展創新制藥、高端醫療器械和前沿生物技術等,出臺鼓勵研發創新、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優化產業環境等措施,致力于推進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而且,蘇州政府為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做到了極致,提供了從保姆式到專家式再到伙伴式的企業服務。在產業方面,由政府主導多家機構地毯式推進,從政府、企業、銀行到服務商等全環節發力,形成穩定的方案、穩定的供應商以及穩定的財政支持。
同時,蘇州政府在“有為”和“無為”之間做到了平衡。政府要有作為,但不能越俎代庖,要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起來,幫助企業家和個體發揮創造力。蘇州政府就提出,要堅守政府與市場邊界,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為企業提供及時、貼心的“隱形服務”。
因此,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能迅速崛起,不僅在于十幾年如一日的產業發展定力,也在于政府久久為功。
03
濟南如何破局?
同樣,濟南作為山東的醫藥強市,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也展開了猛烈攻勢。
目前,濟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已形成一定格局和規模,規模以上的醫藥企業近600家,2022年產值突破2000億元,2025年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集聚了齊魯制藥、華熙生物、福膠集團等產業鏈鏈主和領軍企業。
但是在對標“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濟南在總量和發展速度上還有差距,必須發展再提速,力度再加大,以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為目標,加快推進集群集聚集約發展,盡早實現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目標。
在生物醫藥產業體系,濟南已經初步形成“雙核雙谷多園”產業布局,格局與蘇州的“雙核+多極”類似。但在鏈群發展上,濟南存在龍頭引領相對不足,多園支撐較為分散,協同發展還不平衡等問題。全市16個生物醫藥園區定位雷同,發展方向高度重合。
在這方面濟南可借鑒蘇州產業園區規劃,做好整體規劃布局,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園區錯位發展,形成產業路徑清晰、定位明確、抓手有力的生態體系。
另外,生物醫藥是一個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行業,必須不斷增強產業創新能力。相較于蘇州,濟南的科創水平和人才吸引力稍弱,需要重視發揮人才引領作用,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同時要著眼于引進大院大所以及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吸引更多海內外院士、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厚植創新研發沃土,加速創新成果產出。
更關鍵的一點在于,政府要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助推產業發展“連點成面”。
這可以學習蘇州從保姆式到專家式再到伙伴式的企業服務,由政府主導多家機構地毯式推進,從政府、企業、銀行到服務商等全環節發力,形成穩定的方案、穩定的供應商以及穩定的財政支持。
此外,在招商方面,不必僅局限于招大商,而是可以專注于一些小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創企業,甚至是還沒有成型的初創項目,把創新人才吸引來創辦企業。這些企業通過本地孵化,內生性更強,最終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產業推動力。
總之,生物醫藥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滿足人民健康需要的重要支撐。特別是近年來,為搶抓“后疫情時代”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新機遇和“健康中國2030”重大發展機遇,國內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進入新一輪競相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窗口期。
但能真正抓住這輪機遇的,一定屬于那些主動出擊,并勇于打破“瓶頸”、快速構建新優勢的城市。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3】《2023-2028年中國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參考資料:
【1】《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濟南如何發力》 大眾日報
【2】《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如何做到的?》 武漢臨空港
【3】《全民搶藥!誰是中國第一醫藥大省?》 國民經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