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和數字智能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之一。2021年1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生效,既順應了個人信息安全及保障合法權益的訴求,也是對近幾年出現的部分互聯網企業違規處理用戶信息等不良現象的回應。對于智能家居行業而言,在《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促動下,相關企業在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保護方面無疑將上升一個新的臺階。
便利與泄密的雙刃劍
從智能音箱到智能冰箱,從智能攝像頭到智能電視,從智能開關到智能門鎖……生活中越來越多產品被貼上了“智能”的標簽,全屋智能、智慧家居概念正逐漸流行開來。不可否認,智慧家居場景下,人們的生活確實越來越便利:出門不怕忘帶鑰匙,回家途中打開手機就能點外賣。回到家,空調已經智能調節好最適合環境的溫度和風速;打開電視,可以AI健身一會兒,再體感游戲一會兒,還能通過語音控制全屋智能家電產品;打開洗衣機,機器會為你推薦最佳洗衣方案,智能控制洗滌劑劑量;打開冰箱,智慧屏會推薦今日食譜,你也隨時能用手機APP掌握食材儲存情況……
然而,在加入智慧生活的同時,也無法避免產生大量的“大數據”,個人信息、隱私安全問題便存在泄露風險。以智能電視為例,可語音操控,又能在線采購,有些高精尖產品甚至還支持AI攝像監控功能,不但涉及個人隱私信息、支付信息,還會涉及到用戶最重要的生物信息,這種情況下,居家隱私是否安全便變成了“薛定諤的貓”,誰能保證它絕對不會出賣你?
越來越多的市場研究和檢測結果也表明,相當一部分智能設備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信息安全隱患。今年央視3·15晚會就曾曝光包括科勒衛浴在內多家知名商店安裝人臉識別的智能攝像頭,海量人臉信息被收集,卻沒有一個商家明確告知消費者和征得本人同意。此前國家質檢總局關于智能攝像頭的質量安全檢測報告也顯示,在采集的38個品牌共計40批次攝像頭產品中,80%樣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存在攝像頭有被不法分子控制的風險,可能導致用戶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
不僅是智能攝像頭,近年來,智能設備遭遇入侵、用戶隱私數據泄露等事件頻頻出現,對智能產品的生態安全形成挑戰。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相關實驗室此前對多個智能音箱設備進行的抽樣檢測和分析,部分智能音箱產品可基于獲取的權限通過不同方式對用戶進行竊聽,存在安全風險。
10月份西安舉辦的“2021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中,互動展區的工作人員則向現場觀眾展示了一臺普通掃地機器人如何秒變竊聽、偷窺工具。通過研究發現,這款掃地機器人對外的端口服務存在漏洞,通過這個漏洞可獲取掃地機器人的控制權限,控制其運動軌跡,還可以進行錄音、拍照等。諸如此類現象,就像現場觀眾所說的,真是“想想都覺得可怕”。
那么,最新開始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能為智能家居行業帶來什么?
《個人信息保護法》帶來什么?
自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了嚴禁“大數據殺熟”、“未經允許通過個人敏感信息建立人物畫像”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并將未經個人允許使用個人敏感信息、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上升到法律層面,同時開通相關部門的投訴與舉報平臺,這無疑為個人隱私保護加上了一道法律層面的保護傘。
在具體措施上,針對經營者要求包括:
1.落實“告知——同意”規則,明示處理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方式。經營者不得采取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方式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向消費者推送商業信息。
2.不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經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并限制在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和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不得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經營者不得以消費者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服務。
3.嚴格限制對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小區、經營場所不能強制業主或者消費者進行人臉識別。經營者更不能為了商業目的非法收集消費者的人臉識別信息。
4.禁止“大數據殺熟”。經營者不能利用自身掌握的消費者經濟狀況、消費習慣以及對價格的敏感程度等信息,對消費者在交易價格等方面實行歧視性的差別待遇,也不能在未獲得消費者授權的情況下通過用戶畫像來開展精準營銷。
5.互聯網平臺要保護好用戶個人信息。大型互聯網平臺也要注意履行特殊義務,需當好個人信息保護“守門人”。對嚴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處理個人信息的平臺內的產品或者服務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務。
于智能家居行業而言,眾所周知,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系統平臺的“智慧”體驗好壞與否,一方面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在智能化方面設計;另一方面則來自產品或系統對用戶數據的采集、積累、分析和學習。后臺采集用戶數據,并將數據應用于研究、分析或將其進行其他商業化應用,這是布局智能家居領域的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墨守成規的“潛規則”。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讓用戶有了對隨意調用個人信息行為說不的權力,這對智能家居品牌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更多限制和挑戰。當這些企業隨意獲取、處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受到限制,隨著而來的,他們的用戶數據優勢和AI算法優勢必然也會受到影響。
但從長遠來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對智能家居行業長期健康有序無疑是有利的。一方面,公民的個人信息、隱私安全得到有效保護,可以更放心的選擇智能家居產品;另一方面,智能家居企業可以此為基石,做好用戶個人信息分級,規范品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方式,為消費者帶來能夠放心使用,并切實提高消費者生活品質的服務和產品。同時,通過企業層面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數據安全生態,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智能家居行業的商業發展朝著更健康、更公平的方向出發。
我們都共同期待著,未來的智能家居產品不僅能更懂人心,還能更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