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省東臺市春蠶生產取得豐產豐收。平均產繭量45.5公斤/張,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實際生產蠶繭6.8萬擔,約占全省35%;每張蠶繭收入約2800元、每畝桑田收入約4300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270元、410元,比全省平均效益分別高500元、1200元左右。多年來,在國家現代蠶桑產業體系專家指導下,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科技推廣、創優創牌等方面成為全國繭絲綢行業的先進典型。
【資料圖】
據東臺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主任、二級推廣研究員楊斌介紹,東臺市的蠶桑產業歷史悠久,清朝同治年間就發動農民栽桑養蠶。1986年~1994年處于快速發展期,至2007年為歷史最高峰,桑園面積、飼養蠶種數量首次成為全省第一。
東臺市蠶種繁育能力較強,規模效益領先。現有全省生產規模最大的集蠶種質資源保護、原種選育、原種繁育、一代雜交種生產的綜合性蠶種場,年保護蠶種質資源品種25個、選育原原種3724蛾、繁育原種2340張、生產一代雜交種14.2萬張;全市現有蠶桑生產鎮12個、桑園村198個、養蠶農戶3.49萬戶,養蠶桑園5.68萬畝,蠶繭產量、質量、價格、畝桑效益位居全國前列。
如何提高蠶農養殖積極性?楊斌從創新服務、防保措施、技術培訓,以及蠶繭的收購方面進行了解讀。
創新服務模式,化解生產難題。該市蠶桑管理部門創新“八統一”社會化服務模式,堅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跟蹤服務,幫助蠶農解決一家一戶做不了、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創新“互聯網+蠶業”信息化服務模式,將30000多名養蠶大戶和300多名技術服務人員的微信、手機號碼整合建立工作群,通過互聯網不定期發布信息、技術措施,同時建立“東臺蠶業微信群”,蠶農可與國內省市縣專家實時互動,以化解蠶桑生產中的難題;創新“一站式”超市化服務模式,實現了技術、蠶訊、物資的全方位配套,為蠶農提供打包式、保姆式的服務。
防毒措施到位,確保安全生產。該市利用廣播等多種形式,將防毒保安要求和技術宣傳到戶;市、鎮蠶桑服務人員到農資經營網點檢查農藥的銷售情況,并督查各鎮防毒保安責任狀簽訂與貫徹情況;重點加強對農藥生產企業、農資經營網點和種植大戶的治蟲用藥檢查和督查,規范治蟲配方和方式,嚴防環境污染和違禁農藥對蠶桑生產造成不良影響;指導全市桑樹專用藥生產企業和蠶藥生產企業,為蠶農提供優質高效蠶藥。今年,全市未發生區域性中毒、不結繭、蠶病等安全事故。
技術指導對癥,產量穩步提高。通過召集全市蠶桑規模大戶代表和市、鎮、村蠶桑生產服務人員集中培訓,邀請市委黨校、蘇州大學、省蠶種所、浙江大學專家老師授課;在蠶桑重點鎮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蠶桑教學班;利用融媒體、公眾號等平臺根據養殖時間節點發布技術信息;開展廣播講座、發送蠶桑技術信息等方法,及時、準確地將養蠶的多項關鍵技術送到蠶農手中。
經營模式先進,成為全國典型。為穩定繭絲綢產業,該市將繭絲綢產業鏈中蠶種繁育、蠶繭生產、技術指導、鮮繭收購、干繭繅絲等全產業聯結起來,建立穩定的優質蠶繭原料基地,聚合貿工農各方力量,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形成的“公司+合作社(+工廠)+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全國行業的典型。全市兩大繭絲綢龍頭企業、兩個蠶種場、7家繅絲加工企業、10個市鎮蠶桑技術服務部門全部為蠶業合作社骨干成員,構建了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新格調,增強了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保底價格收購,促進蠶農增收。指導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民星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兩家龍頭企業,通過一次高價收購、二次分配反哺、促進農民穩步增收。當遇蠶繭價格大幅下跌,蠶農利益面臨受損時,兩大龍頭企業要保證農民生產的蠶繭如數收購,且實行保護價(保護價以每畝桑田年純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市糧棉畝純收入的1.5倍確定)收購,如果蠶繭保護價低于市場價,按市場價收購,確保農民利益高于其他農作物收入,對部分因自然災害等導致減產降質的農民通過價格調節進行適當救助,保護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此外,根據上繭數量、質量,給予1元/公斤以上的循環獎勵。今年,蠶繭的收購價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元/公斤。
經過多年的努力,東臺市先后獲“中國繭絲綢基地”“全國科普示范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集體”“全國蠶桑標準化示范區”“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等多項殊榮,持續15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前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