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江邊鄉江邊村的蠶繭迎來首次豐收,搬運、挑揀、上稱,蠶繭交易市場一派繁忙景象。蠶農收到種桑養蠶以來的第一桶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們江邊村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養蠶,我家算是第一批蠶農,以前因為缺乏技術,蠶繭質量良莠不齊,再加上養蠶人少,沒有形成產業鏈,收購價一直上不去。現在不一樣了,村集體帶著我們干,技術、銷路都不用愁,收入都比以前翻了兩三翻,看到我們的收益后,種桑養蠶的村民也多了起來,我們對這個產業信心十足。”江邊村委會江邊三組村民小組王漢兵高興地說。
近年來,江邊村委會立足基本村情,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上下功夫、謀新局,帶領村民們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種桑養蠶產業。江邊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產業扶持建設項目資金55萬元,將種桑養蠶項目送到江邊村。項目基地建成后,江邊村消除了“無資金、無資產、無資源”的難題,并采取“黨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與村民捆綁發展,助力農戶實現了“地租+工資”雙收入。此外,基地打造“樣板區”,讓村民們看到效益后主動加入種桑養蠶,形成了“一基地帶幾十戶、幾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業”的“蝴蝶效應”。
目前,江邊村種桑養蠶基地占地78畝,23戶農戶每年可領取租金10萬余元,2023年以來基地吸收勞動力200人次,第一批蠶繭收益23萬元,其中村集體3.2萬元,年內預計產出6批,預計收入可達300余萬元,村集體預計增收25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與村民雙贏雙增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