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絲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更離不開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強力支撐。
在2023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長期扎根繅絲生產一線的四川寧南縣南絲路集團銀鴻絲業有限公司繅絲工、技術員余昌會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從一名普通的繅絲工人成長為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余昌會與企業雙向成就,是絲綢技能人才培養的代表性模式。而如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破解人才短缺問題,正是近年來絲綢行業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
人才斷層存隱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世界絲綢生產大國,我國在絲綢生產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優勢。然而,缺乏專業的絲綢人才是近年來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四川省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人才短缺后勁乏力。四川省繭絲綢行業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不完善,多數企業在崗位培訓、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不足,四川省內繭絲綢應用型高職院校不多,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不強,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企業招工難、用工缺、老齡化等問題較為嚴重、成為行業共性問題。
“絲綢企業近年來遇到招工難題,甚至出現了技能人才斷層的現象。以南充市為例,南充真絲綢緞產量在四川省、全國分別占37%和11.7%,絲紡服裝產業是帶動南充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但現在南充市絲綢產業工人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少之又少,人員嚴重老齡化且學歷結構層多為初中。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技術工人的短缺,成了困擾大多數企業發展的難題。就我們企業來說,年輕人的比例大約只有10%,更多的專技人才集中在40歲左右。”四川南充六合集團紡織車間主任王麗說。
在王麗看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絲紡等一些地方特色傳統行業正漸漸從專業院校專業設置中消失,“比如我當年畢業的學校,如今已經沒有紡織專業了。”她認為,這或許就是造成行業技術人才“斷層”的一個重要因素。
造成絲綢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工作壓力大、工作過程枯燥乏味、工資待遇低,企業技術人才培養周期長、培訓成本高,以及其他行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帶來的沖擊。值得注意的是,絲綢人才培養周期比其他行業都要長,很多工種若沒有兩三年的堅持,連入門都難,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需要持續多年的深耕與積累,而人才流失嚴重,直接導致企業人才斷層、技術斷檔、生產率下降。
“特別是當前絲綢生產已逐漸走向自動化和智能化,但我國的絲綢專業人才卻大部分停留在傳統工藝和手工制作階段,缺乏對新技術的熟悉和掌握。不僅如此,絲綢生產涉及多個環節,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進行協作,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絲綢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完善,不同領域間的交流和合作尚不夠緊密。同時,由于絲綢生產鏈條中的一些環節勞動強度大,絲綢從業人員流動性較高,保持絲綢行業人才持續穩定發展也是一項難題。”業內人士分析說。
育才攬才放大招
蠶桑絲織技藝線下體驗課開課、絲綢設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啟動、“錢小萍絲綢織物設計研修班”開班……進入5月,多個絲綢行業人才培養項目相繼推出,絲綢行業人才培養進程加速,更多絲綢企業開始積極探尋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途徑。
近幾年,廣西河池宜州區在人才培養上可謂是下大氣力、做大文章,在全產業鏈上聚英才,為桑蠶繭絲綢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宜州區實施“絲都聚才”工程,啟動了一批引雁還巢領軍人才項目。目前,宜州區建有桑蠶人才小高地,桑蠶繭絲綢人才總量達5500人,形成繭絲綢產業生產管理、技術攻關、技術培訓人才梯隊;依托專家教授矩陣開展“傳幫帶”,培訓桑蠶技術人才4570人次;依托“宜州-南開大學實踐基地”和青年人才實踐基地,引導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280名師生到桑蠶生產基地、繭絲綢企業調研實踐,獻智宜州。
不僅如此,宜州區還以國家東桑西移工程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創新中心、河池市繭絲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平臺,加強與國建蠶桑技術體系團隊、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等合作;創建宜州繭絲綢孵化器,聘請“八桂學者”朱方容等6名專家人才擔任孵化器專家,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制定《專家人才服務桑蠶繭絲綢文旅產業方案》,吸引36名專家參與文旅產業創業大賽,在以賽薦才、以賽聚才中為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為了吸引人才,絲綢企業也是各顯神通。淄博凱利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利絲綢”)近兩年積極與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等學校進行合作,對接高校相關人才,讓更多青年力量了解絲綢,并深耕絲綢產業。
作為“絲二代”,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江蘇華佳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俞金鍵回到家鄉投身企業,在將西方設計融入東方絲綢的同時,還引入一批批人才,讓企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與華佳一樣,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久楷”)也為各地富有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大顯身手的舞臺。上久楷董事長吳建華介紹,對設計師企業有非常強大的支持,比如給予購房補貼、租房補貼等。
人才通道勤打通
“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加強絲綢人才培養、建立跨領域協作機制、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吸引更多有潛力的人才加入絲綢行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絲綢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說。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絲綢專業委員會會長俞岳南認為,應保持絲綢產品的中高端定位,以優質產品為品牌發展核心,加大在技術、研發、人才上的投入來為企業吸引具有創新思維與專業能力的年輕絲綢人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升級,絲綢制品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我們還需要加強絲綢產業的市場調研和產品研發,提高絲綢制品的質量和附加值。這需要我們培養一批具備市場敏感度和創新能力的絲綢專業人才。同時,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綠色環保成為絲綢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需要培養一批具備環保意識和技術能力的絲綢專業人才,推動絲綢產業向綠色環保方向轉型升級。我國絲綢產業的繁榮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不斷支持和引領,應該注重培養新一代絲綢專業人才,加強絲綢產業與其他行業的交流和合作,促進絲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說。
凱利絲綢董事長翟先寶認為,傳承是根本,絲綢文化得以繼續向前,需要新鮮血液的傳承與革新。“企業要大力實施人才培養戰略,積極與院校、社會組織等合作,加強企業員工崗位培訓和能力提升,也要健全人才‘引留培’機制,強化柔性引才用才,搭建人才交流平臺,同時大力宣傳絲綢悠久歷史文化,引導吸引青年人才從事繭絲綢行業。”翟先寶說。
王麗表示,希望通過委托專業院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地方上給予一些政策支持和補助,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特色傳統行業,確保行業發展后繼有人。同時也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行業培訓平臺,達到交流行業基礎操作技能、培養一線技術技能人員的目的,并通過人才隊伍交流,形成技能資源共享共用,確保行業穩定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