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時期,生活的狀態必須看“疫情的臉”,對此我們都深有感觸。所以,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伴隨好多人的就是一個“宅”字。同時,也有了很多出門的約定——“等疫情過了,一定出去好好透透氣”“到時候咱們一定要聚個痛快”……這些約定早已友情發出。
如今,在全國上下合力戰疫的大背景下,全國疫情形勢出現積極向好的趨勢。當然,戴上口罩戶外走一走,透透氣,享受一下春日暖陽,這些回歸生活常態的邁步也可以有,不過切忌尺度太大。因為,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疫情也還沒結束,還沒到摘口罩扎堆吃喝的時候。
最近幾天,我們見識了一些尺度太大的“回歸”。河南鄭州,知名胡辣湯店“方中山”恢復營業,人山人海的排隊場面讓網民調侃這是“用生命在喝胡辣湯”“為了方中山,負了鐘南山”;廣州,餐飲商家“陶陶居”正式接受堂食,前去排隊等位的顧客比肩接踵,很多人連口罩都沒戴,商家營業半天后緊急閉門謝客。聯系之前多起聚集性疫情,相信很多人看到這些“扎堆”就分外“扎心”。
分析開來,之所以出現這些聚集現象,一方面在于一些人在家憋太久了,宅不住了,聽說疫情形勢出現積極向好的趨勢,尤其是復工復產給一些人帶來錯誤的認知,以為疫情已過,就迫不及待兌現見面的約定。另一方面在于一些地方疫情防控出現了一定的松動。
與扎堆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依舊談疫色變。由于長時間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神經一直繃得緊,情緒上也一直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內心總是信“有疫”,過度看待疫情形勢。
這兩種心態顯然不可取。對公眾來說,既要看到疫情的多變性、復雜性以及未知性,也要看到疫情形勢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要形勢一好就忘了痛,錯把復工復產等同于疫情已過。既然疫情拐點尚未到來,個人的“心理拐點”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到來,在當地政府沒有解除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宣布可以摘下口罩、可以聚集約會的時候就不要摘、不要聚。近期一些省市聚集性病例頻發,再一次為我們每個人敲響了警鐘,疫情防控還未到可以松勁的時候。要認識到社會要運轉,物資就不能斷供,生產就不能停滯,抓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必須抓生產。之前一度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都是非常時期不得已之舉,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必然要科學有序復工復產。不少地方在確保周密防控的前提下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這就是一個鮮明的信號。
當前,我們既要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也要繼續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疫情防控還松不得,還必須繃住勁,包括我們每個人身上的那股勁,必須得繃住了。
還是那句話:謹慎“回歸”正常生活,切忌邁步太大!
標簽: 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