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在20日舉行的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5位應急管理一線先進代表圍繞“為了人民的安全”,講述了他們的初心和使命。
“沒有事故就是最大的成績”
數百米乃至上千米的漆黑井下,是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魯東監察分局監察專員張在貴的“戰場”。“剛進煤監隊伍時,轄區煤礦發生爆炸事故,被摧毀的巷道、瞬間消逝的生命,讓我震驚痛心。”從那時起,他暗下決心,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要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十幾年的工作中,張在貴下井3000多次,井下行程可繞地球一圈;消除隱患1萬多條,避免重大涉險事故3起,挽救150多名礦工生命。長期勞累,致使他左眼視網膜脫落,右眼視網膜出現多條裂縫。即便如此,他依然堅守初心:“保護礦工兄弟生命,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張在貴和眾多安監員們的付出,煤礦安全監察體制建立20年來,全國煤礦死亡事故由每年近3000起降至200多起,死亡人數由每年近6000人降至300多人。
37歲的張之崟來自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安全生產執法監察處,對他而言,“沒有事故就是最大的成績”。去年對一家化工企業開展專項檢查時,他發現企業的氯乙烯濕式氣柜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堅持要求檢測,“最終發現鐘罩最薄的地方只有4.3毫米,如果薄度低于4.0毫米,氯乙烯氣體就會擊穿鐘罩發生泄漏。安全生產執法工作雖然看似平凡,但十分重要”。
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每周深入基層3—4天,張之崟跑遍了上海所有危化品生產儲存企業。會不會覺得辛苦和疲憊?“我曾經認識一位老先生,80歲高齡仍然爬上幾十米高的芳烴裝置和幾萬立方米的油氣儲罐,憑著自己積累一輩子的安全生產經驗,義務指導、服務其他企業。和他相比,我有什么理由碌碌無為、松懈倦怠?”張之崟說。
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蔡瑞說,今年2月19日,故宮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這是故宮第一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為了守護故宮的美,蔡瑞和隊友們全員上勤,將成百上千只花燈一一檢查,排除隱患,“在我們的堅守下,上元之夜的故宮,綻放出讓世界震撼的壯麗美景”。
“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刀山敢上、火海敢闖,不負青春不負己”
面對刀山火海,要當好人民的“守夜人”,必須練就過硬本領。13年前走出小山村、進入森林消防隊伍時,侯正超還是個消防“菜鳥”,五公里不及格、器械上不去、四百米障礙也過不了,隊員們出任務時,他只被安排留守。
“我不愿服輸,每天加練俯臥撐和器械,直到手掌被磨出血泡和老繭。”侯正超回憶,由于訓練強度過大,很多時候他下樓梯只能摸著扶手退著走,吃飯時手抖得連菜都夾不穩。如今,他已經成為隊伍里的技能強手,先后榮立兩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
去年,脫下“橄欖綠”、穿上“火焰藍”,侯正超成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一員。“我們全體森林消防指戰員一定繼續發揚不怕困苦、不畏艱險、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精神,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刀山敢上、火海敢闖,不負青春不負己。”
來自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王念法,先后赴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執行緊急救援任務,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尼泊爾地震救援,中國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尼泊爾的聯合國認可的重型國際救援隊。救援者們在廢墟瓦礫中匍匐掘進,經過34小時的營救,讓受困者轉危為安。“成千圍觀的百姓歡呼大喊‘謝謝中國’,我們讓當地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中國大愛、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王念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