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4月16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藥品集中采購試點、短缺藥供應保障及醫療救助相關情況。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介紹,目前藥品集中采購11個試點城市已經全面啟動。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在吹風會上作介紹。
今年年初,《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公布,計劃在11個城市開展試點,通過“帶量采購,以量換價”,大幅降低藥品價格,解決藥價虛高問題。
陳金甫今天公布了最新進展,目前藥品集中采購11個試點城市已經全面啟動,截至4月14日24點,25個中選品種在11個試點地區采購總量達到了4.38億片支,總金額達5.33億,完成約定采購總量的27.31%。“這個數字應該說超出了預期,也消除了以往大家的擔心,就是醫院采不采、用不用?”陳金甫表示。
從試點效果來看,試點地區腫瘤、乙肝、高血壓、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患者獲得了質優價廉的藥品,醫療費用顯著下降。試點地區用的中標藥品總體平均降幅52%,單個藥品有些降幅達到96%。
短缺藥供應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介紹,去年我國重點解決了一批臨床急需的短缺藥品供應問題,藥監局將臨床急需、市場短缺藥品的注冊申請納入優先審評審批范圍,推動建立藥品停產報告制度。工信部牽頭組織認定三個聯合體作為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可保障大約60種易短缺藥品的穩定供應,持續推進中央和地方兩級常態短缺藥品儲備。
總體來看,與2017年情況相比,去年以來絕對性短缺的藥品數量少。
曾益新說,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提高短缺藥品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完善用藥管理、清單管理和停產報告制度,增加藥用原料有效供給,推進市場撮合和小品種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加大藥品價格監測和監管力度,完善藥品采購政策和儲備機制等,保障群眾的基本用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