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寬了,院墻更美了,周圍更綠了,還有了活動的小廣場!”在淮河濛洼蓄洪區鄭臺孜莊臺上居住了幾十年的鄭繼超老人,說起最近家門口的變化,掩不住的開心。
鄭繼超老人居住的鄭臺孜莊臺,是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李郢村的一個普通小莊臺,200多人的莊臺,“人均20米,出門一線天”的擁擠和凌亂狀況,隨著莊臺治理的綠化、亮化、凈化、硬化、美化“五化”整治和一條文明路、一口干凈塘、一塊文化墻、一個小廣場“四個一”建設,在十月丹桂飄香的時節里,散發著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航拍地處濛洼蓄洪區的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朗樓莊臺。新華網陳揚 攝
作為沿淮深度貧困區的濛洼蓄洪區,隨著莊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有序推進,131個莊臺,全面開始了“五化”整治,村莊更美、道路更寬、環境更協調,曾經擁擠而落后的莊臺,正在進行著一場由內到外的華麗變身。
從民生“洼地”邁向生態宜居“高地”
“當時的莊臺多是應急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建設標準低,人均土地面積僅有20平方米,門前路、宅間路只有1.0-1.5米寬。”阜南縣委副書記陳建華站在鄭臺孜莊臺一座廢棄的土坯房前介紹。
莊臺,是淮河行蓄洪區的群眾在數十年抗擊洪水的歷史進程中,誕生出的一種特殊民居。生活在淮河蓄洪區中的居民在地勢較高的地方,用泥土壘筑高臺,將村莊建于其上,形成莊臺。
濛洼行蓄洪區,現有4鄉鎮19.5萬人居住在131個莊臺和6個保莊圩里,莊臺數量占到了淮河流域莊臺的70%。由于莊臺多為歷史修建防洪設施,建設標準不高,“人均20平米、出門一線天”的窘困現狀依然存在,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航拍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鄭臺莊臺。新華網陳揚 攝
多年來,莊臺群眾一直存在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如廁難、吃菜難、就學難、就醫難、喪葬難、通訊難、安居難等“十大難”。
想要徹改濛洼行蓄洪區底子薄、條件差、欠賬多、貧困深的現狀,讓莊臺美起來、百姓富起來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民生大事。為此,阜南縣以脫貧為統領,以改善莊臺環境為突破口,加快打造宜居生態莊臺。
“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美麗莊臺,這就是對貧困區群眾最大的民生福祉。”陳建華表示。
抓“五化”、提顏值。阜南縣結合“三大革命”,全面實施莊臺綠化、亮化、凈化、硬化、美化“五化”整治和一條文明路、一口干凈塘、一塊文化墻、一個小廣場“四個一”建設。
由內及外,改水改廁,疏通莊臺內道路與排水,加強規劃與統籌,行蓄洪區里的每一個莊臺正在實現“從頭到腳”的大變身。截止到10月中旬,濛洼的莊臺改造已拆遷 26萬平方米;道路綠化45公里,路面展寬40公里;安裝路燈2944盞;拆除旱廁720處,溝塘清淤194萬方,新建公廁199座;墻體美化93萬平方米;鋪設污水管網33公里,修建小廣場45個,停車場13個。
居民遷建,讓莊臺更加敞亮
“這莊臺過去路窄得連拉駕車子都進不來,這一整,轎車都能開上來,莊臺上敞亮多了!”
84歲的老黨員劉克義在劉郢莊臺算是年齡最長的老輩了。如今,老人主動搬出了莊臺上的老房子,住進了王家壩鎮統一安置的新房。
劉克義主動提出搬遷,不僅自己主動扒掉了自家的兩間房屋和一間廚房,而且還動員其他群眾,在他的帶動下,劉郢莊臺共拆除房屋30多處,遷建12戶,打通2縱3橫通道,道路由原來的3米拓寬到6米。
8次特大洪水,12次蓄洪分流!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濛洼蓄洪區作為淮河流域第一座調洪設施和安全屏障,是淮河干流運用最頻繁的蓄洪區之一。
航拍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朗樓莊臺。新華網陳揚 攝
由于使用頻繁,居民生產生活不安定,加之蓄洪區功能定位限制,基礎設施薄弱滯后,產業布局受到嚴重制約,濛洼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貧困程度整體較深,成為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
居民遷建,是濛洼地區擺脫貧困的一項重要舉措。
阜南縣委書記崔黎介紹,在濛洼居民的安置規劃中,阜南縣采取了“保莊圩+新建沿濛堤莊臺+外遷”的居民遷建方案。這種方案投資最低,群眾接受度高,實施難度最小,在充分利用現有保莊圩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居住環境,提高群眾生活水平,推進美好鄉村和城鎮化進程。
“莊臺群眾的遷建工作,由于故土難離的思想,其難度甚至超過了莊臺生活基礎設施的改造!”崔黎說。“推進濛洼盡快脫貧,各級干部只有用心體驗莊臺之困,用情做好群眾工作,因地制宜推進莊臺環境整治和移民搬遷,才能讓群眾真正滿意。”
今年,濛洼地區實施居民遷建1204戶、4830人,戶簽訂協議達到100%,2019年計劃再遷走7000人,安置區按計劃2019年6月投用,建設按計劃有序推進。
蓄洪“低地”走向產業發展“寶地”
52歲的鄭應友站在自己家的新房門口,熱情地與前來參觀莊臺的游人打著招呼。前些年,鄭應友在李郢村的鄭臺孜莊臺上蓋起了300多平米的新房。2017年,在省市和縣里扶貧干部的支持下,鄭應友下了決心,用自己家的房子開起“農家樂”。2018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裝修,鄭應友的“農家樂”很快對外營業,成為王家壩鎮莊臺上的第一個“農家樂”。
“王家壩是個全國都知名的地方,莊臺建好了,漂亮了,來旅游和觀光的人就自然多起來。這是莊臺群眾增收的一個好機會啊!”王家壩鎮的黨委書記張濤感慨地說。
發展產業關鍵在于打基礎補短板。近兩年來,阜南縣規劃實施“雙基”建設項目112個、投資6576萬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竣工92個、完成投資3961.5萬元。實施路水電“三網”工程,完成路網投資2.6億元,農村暢通工程131公里;濛洼中心水廠完成投資2.1億元,實現19.5萬人飲水安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93座;完成電網投資0.8億元。
10月11日,一位農民騎行三輪車從莊臺文化墻前路過。新華網王雷 攝
基礎設施提高了,產業發展才能快起來。為優化產業發展模式,阜南縣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綠色循環發展為導向,以適應性產業發展為抓手,在濛洼行蓄洪區重點推廣應用紫云英水稻輪作模式、稻蝦(漁)共生、藕漁共生、稻鴨(番鴨)混育、芡魚共生、農牧結合等綜合種養模式。
濛洼作為影響和制約全縣脫貧摘帽的關鍵瓶頸,阜南縣遵照“統籌規劃、優化存量”的總要求,編制了濛洼地區發展規劃和莊臺整治、污水工程等規劃,出臺行蓄洪區“三大革命”、適應性農業等工作方案,啟動路水電“三網”建設三年計劃,形成集莊臺整治、產業發展、“雙基”建設、鄉村振興于一體的187個“一攬子”規劃項目,確保濛洼地區發展有的放矢、協調有序。
10月11日,一位農民在莊臺上晾曬糧食。新華網陳揚 攝
在濛堤與濛馬河之間著力發展蓮藕為主導的水生蔬菜、水生花卉,建設蓮藕觀光產業帶;在濛馬河與濛洼撤退路之間著力發展稻蝦、稻魚、稻蟹、稻鴨、芡魚綜合種養,建設高效生態種養經濟產業帶;在濛洼撤退路與淮堤之間著力發展香蔥、毛豆、茄果、瓜果、馬鈴薯等季節性蔬菜,建設特色蔬菜種植產業帶;利用濛洼豐富的水、草資源,大力發展鴨鵝等水禽和肉牛、肉羊養殖,建設濛洼適應性畜禽養殖產業帶。阜南對濛洼行蓄洪區的規劃日漸完善。
水給人生路,因勢而變、因地制宜,堅持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濛洼逐步開始在“四水”農業(名特優水產、水生蔬菜、水禽、水生經濟林)適應性農業的發展中,變“低地”為產業發展“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