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我覺得我不文藝,就是就覺得還是一個思想的表達,我對這個,就是你呢仔細想的話還是對這種思想的表達這個東西,比較熱衷。潘石屹的太爺爺是秀才;潘石屹的爺爺,上過黃埔軍校,當過團長;潘石屹的父親,考上大學;潘石屹也上了大學。
任志強:潘石屹是天生的二道販子
在央視財經頻道財經人物紀錄片《你從哪里來》節目中,潘石屹回應代言潘蘋果賺錢還貼錢,而任志強更是評價:小潘賣東西很厲害,他是天生的二道販子!潘石屹在微博上點評熱點事件,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賣蘋果、賣商鋪,秀主持,開辯論會…不按常理出牌,這是潘石屹成功的秘訣嗎?他究竟是一個精于計算的商人?還是心憂天下的知識分子?又或者像一位多愁善感的文藝中年?央視財經頻道《你從哪里來》,史小諾專訪潘石屹,以下是節目的實錄。
潘石屹今年年滿51歲,在2013《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他的soho中國市值高達231.8億,位列第24位,他的公司攜手世界頂級建筑師,在北京、上海的繁華地段打造地標建筑。在今年3月公布的年度公司業績上,潘石屹的公司去年一年凈賺44個億。但縱觀富豪榜,鮮有人能做到像潘石屹這樣向公眾敞開自己。他在微博上點評熱點事件,最早關注Pm2.5;他展示自己的工作:競標買地建房租售;也曬自己的生活:跑步騎車,拍照會友;他在網上榨果汁、賣蘋果、賣商鋪,秀主持,演電視劇,和朋友打情罵俏,和意見不同者公開辯論,當然,也不忘兜售自己的潘式心靈雞湯。總之,一個地產大亨的精彩紛呈的生活,被片段化、視頻化地、最大程度地向公眾展開。
任志強:潘石屹是天生的二道販子
央視財經記者史小諾:那你又主持節目,又演電影,還寫書,感覺挺文藝青年的,你覺得呢?
潘石屹:我覺得我不文藝,就是就覺得還是一個思想的表達,我對這個,就是你呢仔細想的話還是對這種思想的表達這個東西,比較熱衷。
記者史小諾:你覺得做這些事其實背后有沒有一點點商業的目的?有嗎?
潘石屹:一開始可能有,就覺得這個公司要發展,是不是,你只是說你的一畝三分地,可能別人也不聽,我們說的這個范圍更大一點,這個東西我覺得越做越,還是跟商業沒太大關系。
任志強:小潘賣東西很厲害,他是天生的二道販子!
潘石屹:賣潘蘋果沒賺錢還貼錢
因為了解互聯網,潘石屹從08年開始,便精心開墾自己的微博。可以說用一己之影響力來做媒體宣傳。這段視頻是潘石屹為家鄉推銷蘋果而特別錄制的,為此他專門回了一趟老家甘肅天水,特意拍攝了系列照片,還給這些蘋果取了一個響亮好記的名字,潘蘋果,這張被網友評價為萌態十足的照片備受吹捧,因而被媒體大量轉載。4月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即將召開之前,潘石屹又巧妙地將200箱潘蘋果順利送達博鰲,讓與會的這些重量級嘉賓們都能嘗到潘石屹家鄉的蘋果。正如潘石屹的好朋友,房地產界另一位大佬任志強所言“小潘,賣東西,很厲害,他是天生的二道販子!”
潘石屹:我為什么要代言這個蘋果呢,就是最近幾年每年我大概回去老家有兩次三次,每一次看到我們村子里面主要農民的收入來源就是蘋果,可能排列第二位的就是出來打工,種糧食的人不多了,所以我想如果蘋果能夠賣出去的話,會增加他們的收入。
潘石屹積極參加各種宣傳賣蘋果的活動,同時他也把這些活動發在自己的微博上及時播報,不過,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潘石屹接受了微博帶來的關注和贊美,同時也必須承受謾罵和詆毀。
潘石屹:我想今天說明一下,我是義務代言我沒有賺錢我還貼著錢,所以我想罵我的人冤枉了我,我也沒賺著錢,前兩天我請任總過來幫我捧個場,又有人說任總來賺廣告費了,任總也沒賺錢,就是剛才給他發了一杯果汁。
潘石屹的一家人
潘石屹小時候,家里很窮,更糟糕的是,11歲時,他母親又癱瘓臥床。潘石屹考上省城蘭州的中專時,家里一分錢也拿不出來,只能湊夠他去蘭州的火車票錢。一床棉被,外加一件棉衣和一條褲子,就是他帶走的所有家當,整學期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潘石屹,特別擔心褲子破了露出他的花褲頭的這個細節,聽起來令人心酸不已。
如今,潘石屹已是中國最有名的開發商之一,但和其他商界名人不同的是,潘石屹似乎并不愛暢談商業財富,他最愛提及的,是他的家鄉,以及極端貧苦的過去。
潘石屹父親:我覺得我們這個家族意志力都比較強!
央視財經記者史小諾:我們說到商界名人,比如王石,柳傳志,或者其他的等等等等的,但是我們發現就是您說家鄉,說老家就是對自己的過往,就是說的最多的,您覺得您到底迷戀過去什么呢?
潘石屹:很苦,不是有點苦。小的時候在農村的經歷,我長到14歲就離開農村,這段經歷很苦,就是尤其在小的時候,覺得這日子沒法往下過了。我們家的幾個小孩,我記得在70年的時候,70年71年的時候,我的母就做了一個決定,就是為了讓我們家的小孩能夠活下去,就把兩個妹妹送給別人家。
如今,回到潘石屹的老家,當年的貧困已經難覓蹤影。潘石屹的父親潘詩麟早在98年的時候就自己設計了現在居住的這套房子。在這棟現代化的房子里,人們很難想到,潘石屹父親52年前的模樣。這名畢業自陜西師范大學的高材生,一夜之間變成農民下放回祖籍所在地:甘肅天水潘集寨村,成為了他們村里最年輕的右派,直到1977年平反。在下放農村的這15年里,他養育了包括潘石屹在內的5個子女,還要照顧因病癱瘓的妻子。
潘詩麟:我覺得我們這個家族意志力都比較強,就包括我爺爺我父親,還有在抗日戰爭里去世的我大哥,每個人好像都是很頑強的,都是碰到了好多肯定,都慢慢適應了同時還能發展。
翻閱這些老照片,讓潘石屹的父親潘詩麟,心情格外愉快。在這份家譜上,潘氏一門,人才輩出。潘石屹的太爺爺是秀才;潘石屹的爺爺,上過黃埔軍校,當過團長;潘石屹的父親,考上大學;潘石屹也上了大學。潘詩麟驕傲的是,不管時局再艱難,他終究沒有斷了潘家是讀書人的傳統。不過,回首這一路走過的艱辛,潘詩麟不得不承認,長子潘石屹,吃的苦頭確實是最多的。
潘石屹從14歲離家求學,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原國家石油部工作,不甘一輩子就坐一張椅子的他,五年后辭職下海,到深圳、海南闖蕩。下海初期,他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推銷,跑腿,
經營磚廠,最困難的時候,理個發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
潘石屹:特別不愿意讓任何人知道我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貧困,就連我最好的朋友我也不給他提這些事情。比如像我的女朋友。就是這些事情更不愿意提,過一段時間提的時候就覺得,這還是自己的一個經歷,真實的經歷,一定要證實這些歷史,大概再過一段時間,另外一個階段,就覺得,這是我的財富,正因為我吃了這些苦,才有了能夠就是說對這個社會的理解。
潘石屹每一次回老家,都會去潘集寨學校看一下。這所學校的前身就是他的祖上捐建的,如今,潘石屹延續了這種捐助。
潘石屹:從我心里面最愿意的事情,是建個學校,建個學校,我覺得我小的時候上學是在家廟里面上的學,在我小學是上了五年,差不多4年時間,是在我們家廟的廚房里面上的學,那個廚房呢,廚房的屋頂上面是露的,所以這個冬天很冷。
所以我就想一直想把這個學校,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