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生活 >   >  正文

        日本和美國纏斗三十年,暴露了一個重要啟示! 熱點評

        評論

        導讀

        近日,賽格大道專訪了知名產業研究者、《回望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作者李海燕,本文是“海聊燕談系列”的第2篇。本文主要討論面對日本科技企業的挑戰,美國從90年代以來的反擊策略,以下為整理后的訪談內容:


        (資料圖片)

        首先我想糾正一個不少人都持有的觀點:日本90年代以后就不行了。

        事實上,從相對的科技水平還有工業產品競爭的角度看(請注意我的說法是國際產業實力的相對高低),從90年代到2007年iPhone出世之前這15年左右,是日本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最輝煌的十多年。

        2007年之前,除掉個別的工業產品,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整體科技實力和日本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包括我們現在一談卡脖子就必然會提到的光刻機,從90年代一直到2000年之前,ASML(阿斯麥爾)和尼康相比也是有差距的。

        日前,日本政府出臺針對23種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對出口管制措施的濫用,是對自由貿易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嚴重背離。

        不可否認,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日本在一些工業領域的確是相對退卻了。比如說半導體產品中的DRAM,還有液晶產品、主要的家電都相對退卻了,或者說在全世界市場的相對影響力下降了。退卻之后,日本企業只能在產業鏈的上游,也就是材料還有高端設備上發力。我們不能說日本科技產業競爭力更強了,但是目前來看,日本在一些細分領域確實具有很強的科技競爭力。

        總體來講,90年代以后,從產品的角度看,日本還是有一些在全世界有影響力或者在日本首發的電子產品。比如鋰電池的產業化,數碼相機的產業化,LED的產業化,DVD的產業化都是日本在90年代實現的。光伏電池方面,日本在1999年成為全世界第一,一直保持到2006年左右。日本的游戲機在90年代以后的30年里,也在全世界保持了很高的影響力。90年代IT革命風起云涌時候,筆記本電腦領域日本企業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辦公室用品領域,日本的復合機(也就是打印和復印及掃描用途的一體機)直到今天也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產品。

        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它的一些終端產品,比如家電、低端汽車,已經沒有成本的優勢。像日本紡織業早在80年代就沒有優勢了,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走高端路線。某種程度上,這是全球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在目前的輿論場中,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情感上對日的否定,另外是一種過分地肯定。我個人從產業和企業競爭的角度看,認為過去幾十年,日本還是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的。日本從20年前人口就開始下降,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日本能維持這個基本盤,我認為客觀來說還是很厲害的。放眼全球,并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維持住這種局面,這一點應該值得我們肯定和重視,也值得我們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客觀上,日本在制造業方面是繼續往前走的。其實對于發達國家來講,一些產業的退卻或者海外的轉移是正常的,所有國家都可以觀察到。問題是本國的產業是不是有新的領域出現,本國的產業是不是能走上高端化和品牌化的路線。面對日本的挑戰,美國換了賽道,因為美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太強。

        反過來,日本的科技產業雖然發達,但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科學技術原理和初期產品基本上都在歐美誕生,主要是在美國誕生,日本一直只是一個追隨者。只有電飯鍋是日本發明的(因為美國的飲食文化里沒有米飯,自然也不會發明這些東西)。

        美國人發明了各種家電,質量卻是日本企業出品的更好,或者說性價比更高。不僅是家電,其它行業日本也迅速超過了作為老師的美國。比如我們現在談論最多的芯片企業,德州儀器公司是最早進入日本設廠的美國芯片企業,跟索尼合資。1979年,德州儀器的CEO在日本訪問時就說過:我們很不理解一個事情,因為我們都是同樣的TI的工廠,同樣的設備、同樣的要求,但日本工廠的良率就是要好于美國的兄弟工廠。

        1968年4月,日本索尼社長井深大與德州儀器董事長哈格蒂簽署協議,雙方各占股50%,設立合資公司。

        再舉一個例子,50年代、60年代日本鋼鐵業的水平是不如美國的,川崎制鐵當時去美國去學習先進技術,只去三天,日本人就認定日本一定會比美國干得更好。為什么可以肯定?因為他們看到美國底層勞動者是沒有尊嚴的,只是被動做著被指示的工作。而日本基本上是相對平均的,工人們很有主動盡責的精神,會認真工作或者琢磨怎么弄得更好。

        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的東西越做越精,越做越細,像變壓器當中的高純度硅鋼,這個東西事實上是日本鋼鐵公司60年代從美國引入的。但不到三五年,它的質量就好于美國的鋼鐵公司了。后來美國公司反過來請教日本公司。這也是日本在日元不斷升值的情形下,制造業沒有被打垮的原因所在,因為日本東西的性價比做到了極致,競爭力、耐用性太強了。日本的工程師和一線藍領工人的平均水平或者對公司的熱愛程度,比美國的平均水平高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為什么能做到這一步?當然,原因是很多的。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答案。我覺得有兩個因素比較重要,一個是日本重要資源能源的匱乏。無論什么國家的現代工業制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越來越精密和節能。日本由于沒有石油和鐵礦石等自然資源,最開始就必須走節能的道路。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后,日本模式受到全世界矚目。另外一個原因,我認為是戰后的終身雇傭體系。終身雇傭制為什么對制造業非常重要?

        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你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或者是干一個行業,你的技術積累肯定是很多的。第二個,終身雇傭制意味著大家的協作、溝通更順暢。為什么?你在一個單位干一輩子,你跟周圍其他部門、同事是不是都能夠熟悉。而且最重要的是,技術傳承相對順暢,雖然效率很低,但肯定很順暢。

        中國有句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日本企業你是不用擔心的,因為你即使教會了徒弟,徒弟事實上跟你水平差不多,公司也不會排擠你走,工資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不會因為徒弟跟你技術水平差不多,他的工資就隨便上去,他也上不去,因為他要隨著年限增長而增長的,你不用擔心。

        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被稱作日本式經營的“三件神器”

        當然,我也知道目前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是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關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一個制度,不可能在所有時代和所有領域都發揮作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行業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就不太適合。客觀講,美國硅谷的發展有一些其它國家不具備的條件,比如全世界高端人才的不斷流入,發達的資本市場等因素。也不是雇傭制度一個因素決定的。

        再舉一個佐證的例子,目前我們所有人對芯片行業都很關注。在半導體產業的上游,有三個領域,一個是設計軟件EDA,一個是半導體制造設備,一個半導體原材料。設計軟件美國遙遙領先。半導體制造設備美國日本歐洲三分天下。半導體原材料領域,整體上看日本市場份額全球第一,遙遙領先。

        但是我在這里告訴大家,日本的半導體原材料企業和這些設備生產企業,目前基本上還是終身雇傭制度。如果說“終身雇傭制度”在今天嚴重影響日本創新的話,那么就不能解釋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在不斷地更新換代。今天EUV光刻膠也只有日本的東京應化和JSR兩家公司向全世界提供。EUV光刻機如果沒有EUV光刻膠也不能開展生產。或許可以導入另外一個概念,也就是破壞性創新和改良性創新。美國更擅長破壞性創新。而在改良性創新方面,過去幾十年日本依然展示了充分的實力。

        我這里還想提供一個視角,企業和產業的發展需要三種人,也就是科學家,工程師,工廠的技術工人。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三種人才的日美的相對情況。科學家的話,美國的數量和質量好于日本。工程師的話,日美的水平差不多。但是工廠或者一線技術工人,日本的質量可能好于美國。

        這個人才構成的差異,我個人認為是造成戰后日本和美國產業發展重要因素。在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發揮重要作用的制造行業,大部分領域日本都趕上了歐美國家。熟悉日本企業管理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一個詞:“現場主義”。某種程度上,這個詞反映了對日本對制造和生產一線的整體的重視和傾斜,或者說日本企業管理的某個特色。

        日美醫藥行業情況的對比,也可以佐證上面這個觀點。在醫藥行業,研發人員的質量是決定性的,工廠的工程師和操作工人的作用是次要的。80年代以后,日本的醫藥企業也開始登上國際的舞臺,但是并沒有像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那樣對歐美企業形成明顯的威脅。80年代以后的30多年里,日美制藥企業的綜合實力的差距并沒有變大,也沒有變小。我個人認為,這個是因為原創性的基礎能力方面,日美之間并沒有發生變化。

        日本的路線后來為什么走不通了呢?準確說日本原來的做法為什么不能發揮更大威力了呢?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日本經濟平成時代長期低迷的原因之一,原因就在于互聯網出現了。

        從90年代互聯網興起,到2007年iPhone時刻,再到特斯拉、AlphaGo和今天Chat-GPT的出現,軟件變得越來越重要,以美國為主導,全世界的技術競爭格局和產業競爭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我認為這是一個“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比如在1980年之前,汽車是一個純粹機械制品,但是80年代以后到2020年之間,這是個機械+電子制品,但2020年之后,汽車正在變成一個軟硬結合的軟件制品,軟件在汽車安全、汽車舒適性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對日本企業而言,我靠質量優勢、物美價廉的優勢、靠國際供應鏈來保證我的利益。但美國企業在日本企業的打壓下,被迫走了另外一條道路,這當然也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摸索出來而不是規劃出來的一條路。

        日本過去所有成功的制造業有一個共同的成功路徑。這個路徑也是明治維新之后在日本追趕歐美的過程中普遍能夠觀察到的,包括非制造業(金融業、零售業等)。那就是第一步,導入歐美的技術(各種途徑都有,包括合法的支付專利費、設立合資企業、高薪聘請海外的技術人員、派遣留學生學習、模仿抄襲等)。

        第二步,消化外來的技術,進行國內生產,開展進口替代。

        第三步,利用日本的成本優勢(也就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都低于歐美國家)出口歐美,一部分產品利用技術優勢出口到非歐美國家(這些國家中,日本產品比歐美物美價廉)。

        第四步,日本已經富裕,企業有充分的競爭力。日本不再具有成本方面的優勢,而具有了技術和品牌的優勢。日本企業在歐美或者不發達國家設立工廠,出口到其它國家,占領當地市場。

        但是90年代以后,這個路徑走不通了。主要是日本內外的環境和技術競爭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主要的是互聯網的出現和中國的崛起。

        2007年,iPhone在舊金山Macworld大會亮相。2007年6月底,iPhone上市銷售

        比如手機產業的競爭,蘋果公司的戰略選擇是搭建一套生態,其中OS系統是最重要的,然后在OS系統的基礎上,利用全球制造業供應鏈打造出硬件,這種軟件+硬件兼顧的做法,是日本企業從來沒有見識過的。

        特斯拉也是這個路子,不過特斯拉會更難一些,為什么會更難?因為汽車比單純的手機產品復雜很多。一個蘋果手機的功能在汽車上也就是前面一個面板的、顯示器的功能,但特斯拉不管怎么說,重新定義了汽車,它的設計、電池、一體壓鑄等等都很重要,但是特斯拉一整套軟件系統和生態系統更加重要。

        我記得英偉達的CEO黃仁勛(Jensen Huang)說過一句很高明的話,“以后汽車行業的利潤只來自軟件”。作為芯片行業大佬,黃仁勛界定了汽車也是個軟件產品這個現象,而這也道出了日本企業現在面臨的巨大壓力。我個人是非常認同黃仁勛的判斷的。

        我看過的材料中,有人介紹一個高端汽車上面安裝的軟件的數量超過3000萬行。我也在其它資料中看到,美國F35戰機上的軟件的總行數也就是500萬行左右。將來如果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一輛汽車上面安裝的軟件的行數會超過一億行,也就是說汽車是個軟件產品。

        很多人認為,日本金融和科技公司在80、90年代迫于美國壓力,各種公司被打得稀里嘩啦。但當時的日本企業界,其實是很不以為然的。1992年左右的時候,日本政府曾經考慮要不要救市。日本企業界是很自豪的,認為我根本沒事,能扛過去。大家都知道80年代末,日本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泡沫。我的觀點是,這個經濟泡沫,一半是泡沫,一半是對日本制造業實力的肯定,不是泡沫。80年代末的日本制造業,從工業制品高效、廉價制造方面,在工業產品質量保證方面,其能力在一些領域超過了歐美企業。

        但“冷戰”結束帶來了互聯網大量普及的外部環境,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軟件發展加上全球硬件供應鏈的組合,讓美國重新將產業主導權給奪回去了。這種產業競爭格局上的根本改變,是日本現在面臨的比90年代更難的一種挑戰。可以說,如果美國沒有互聯網的蓬勃崛起,那么90年代的泡沫經濟對日本只是個皮外傷,三五年之后,日本企業還可以繼續崛起、日本的制造業實力還會繼續提升。

        互聯網的崛起,讓日本強大的制造能力的價值相對下降。之所以說相對下降,是因為硬件依然是很重要的。互聯網普及之前,硬件是一切。互聯網普及之后,硬件是產品和服務價值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軟件或者內容。

        關于iPhone這樣的產品為什么沒有誕生在電子強國的日本?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有興趣。我記得日本好像還出版過類似題目的書籍。我在這里提供一個觀察的視角,那就是企業和產業的慣性的問題。

        從1980年代開始,硅谷的科技公司在全球不斷擴張其影響力,幫助美國成功壓制了來自歐洲、日本科技企業的挑戰

        客觀地講,第一代蘋果手機誕生的時候,除掉其OS系統,從硬件的產品和硬件的技術來看,日本全部都有,或者說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過。但是,日本企業是打造不出iPhone的,因為日本企業的整體都是在自己既有產品路線和技術路線上走。即使有人提出類似的產品構想,估計在日本企業也胎死腹中。當然,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終身雇傭制度妨礙了日本的創新的根據之一。

        所以這也是美國的厲害之處,經過幾十年的纏斗,美國企業被逼出了一條新路。幾十年的積累,重新播種、重新開花、重新結果,重新奪回了一些產業的主導權。我認為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的,我們現在這幾年中國也有一些進步與發展,好多人沾沾自喜或者覺得我們很厲害,或者覺得別的國家就不行了。

        我想要說的是,國家和國家的產業競爭和技術競爭是長期的。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你要有20年、30年的時間去判斷,千萬不要因為取得一點成果就覺得怎么樣。今天人家輸給你,不代表10年后、20年后人家就依然輸給你,或者說不能從其它產業上趕超。

        今天我們中國在很多產業上的核心技術方面,是不如美日歐韓等發達國家的,我們也應該有充分的信心,戒驕戒躁去趕超。美國對日本一個國家的打壓,也并不是所有領域都是成功的。一個國家的產業的發展是需要遵從產業規律,發揮企業家的作用的。我個人認為,只要我們再踏踏實實干上10年,高科技領域的一半以上的問題,所謂的“卡脖子”的大部分領域我們都夠解決。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亚洲JIZZJIZZ妇女|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亚洲AV第一成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