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茵)就中越出口增速、對美出口份額變化的背離讓部分市場人士認為中國出口被越南替代,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分析稱,這需要考慮轉口貿易、產業鏈分工等綜合因素,目前中越兩國出口互補產品大于競爭產品。
數據顯示,4月中國出口同比增幅回落至3.9%,而同期越南出口同比增速高達30.4%;同時,中國對美國出口占美國進口比重由16%降至13.4%,而越南對美國出口占美國進口比重由3.1%提升至3.3%。
對此,趙偉認為,不可忽視轉口貿易、產業鏈分工等因素。由于出口結構、驅動邏輯不盡相同,中越出口數據的背離并不能簡單歸因于訂單在兩國之間的轉移。即使訂單出現轉移,假設美國把原來中國訂單轉給越南,導致中越對美國出口數據的背離,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總體出口下降,典型例子就是2018年轉口貿易、產業鏈再分工等仍對中國出口形成支撐。
趙偉認為,中越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關系較為明顯,而在中間品和資本品制造上或更多表現為互補關系。以紡織服裝為例,近年來中國出口份額下降、越南出口份額上升,映射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等紡織成品制造外遷,但其對中國原材料進口的依賴度較高,約55%來自中國。規模較大的機電類產品有類似邏輯,越南從事裝配和低端零部件生產,原材料約40%來自中國;越南份額提升的同時,中國份額并未下降。
趙偉表示,結合出口結構來看,中越出口互補產品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或大于競爭產品。中越出口結構類似,大約有70%出口大類產品重合。其中,電子電氣設備及其零件、機械器具及其零件、汽車及零配件、精密儀器及設備等產品互補關系較為明顯,占中國出口比重達55.7%;家具、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等產品競爭關系較為明顯,占中國出口比重為13.5%;其余30%大類產品,兩國出口重合度較低。
趙偉認為,與越南類似,盡管中國與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出口結構重合度較高,但電子電氣設備及其零件、機械器具及其零件等中間品和資本品出口上也存在較為明顯的互補關系,占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出口比重分別為56%、54%、53%,而競爭關系較為明顯的大類產品出口占比分別只有12%、2%、2%。
因此,趙偉從數據分析認為,東盟搶走中國訂單或更多是“幻覺”,兩大經濟體在出口分工協作下的結構亮點值得關注。伴隨全球需求收縮,出口貿易活動下降在所難免,但勞動力、能源等成本高企下,中國和東盟在產業鏈分工合作,或有助于在全球貿易中獲得較多訂單,使兩大經濟體在互補關系明顯的一些中間品和資本品出口上具有韌性。此外,中國憑借能源成本優勢,或在一些中上游能耗較高的產品出口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