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端樹(中)為記者介紹南文都村園區發展情況。
“干得真不賴”,是78歲村民范秀書對他嘴里“老張”的評價。“老張”來村工作兩年多,“現在整個村子變了個樣兒。”
在河北省平山縣南文都村,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老張”,是石家莊市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南文都村第一書記張端樹。即便是年齡偏大的老人,也習慣對49歲的“老張”這樣稱呼。在張端樹看來,這是一種“待遇”,剛來時“還享受不到”。
南文都村位于太行山東麓,距離中國革命圣地西柏坡直線距離只有數公里。2016年初,張端樹和扶貧工作組帶著鋪蓋卷兒、帶著米面糧油剛來時,這個200多戶的小山村有三分之一是貧困戶,村里衛生狀況也不好。
為熟悉民情,他和同事挨家挨戶走訪。相比村里衛生環境不好,有村民對他的挖苦譏諷更為窩心。
回憶初來時的一些“冷遇”,他嘆了口氣說,一些村民窮困多年,脫貧信心不強,同時也擔心駐村干部在走過場,“就像葫蘆瓢一樣沉不下去”。
這對張端樹觸動很深,也因此下定決心,迎難而上,挖掉多年的“窮根”。
南文都村民坐在優美的荷花池邊乘涼聊天。
兩年多來,他組織了一批批企業來村里考察,成功引進農業旅游開發企業,流轉村民土地建設農業旅游園區。此外,還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啟動了集荷花種植、甲魚養殖、垂釣采摘于一體的景觀項目。
這兩個項目,持續帶動貧困村民增收。截至2017年底,南文都村人均增收3500元(人民幣,下同),貧困戶人均增收3340元,村集體增收4萬余元,順利完成整村脫貧出列任務。
兩年來,村民收入在增加,村貌也在一點點發生著變化:2000多米村街道完成硬化并在沿街種植了花卉,荷花池塘不遠處還建立了大的活動廣場和明清風韻的牌樓和景觀墻……
“現在越來越感覺到生活的希望。”村民范圈桃笑著說。家里種地收入不多,丈夫在附近務工,兩人拉扯兩個孩子讀書并不容易。
自從引進企業搞園區開發后,土地流轉每年有租金1800元,自己在園區工作也有了新收入。家里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園區,每年還能分成。2016年當年,范圈桃一家就實現了脫貧。
“這兩年,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社會資源、人脈,全部獻給了南文都。”張端樹感慨說。
兩年間,這個身高177cm的漢子瘦了近20斤,皮膚也變得黝黑,掀起背心,肩膀滿是太陽灼傷的痕跡。
對此,他笑了笑說,最難、“感覺特別委屈”的起步階段已經過去,村民對他的態度早已發生了變化。
“每天早晨,村民見到我都會主動打招呼,家里有什么困難都來找我。”張端樹說,村民完全把他當自己人,“這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南文都村培育的優質葡萄。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張端樹和工作組,也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彰,并獲得了河北省脫貧攻堅奉獻獎、省先進駐村工作組等榮譽。按原來的計劃,2018年初他將重回單位。
張端樹坦言,那時候離開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但面對村民簽名的一封挽留信,`他動搖了,并最終決定繼續留下來。
“朋友們都說我傻,他們不理解我呆在村里圖什么。”張端樹憨笑著說,因長期在村里,原來很多城里朋友聯系漸少,這兩年失去了一些,卻也多了一些村里的牽掛。最近,他還準備讓在外讀書的女兒到村里看看。
談及下一步計劃,張端樹說,做好園區后期建設的同時,要打好南文都村的生態環保、綠色旅游牌,吸引更多游客到南文都來。
對此,范秀書同樣有信心:“按這個速度下去,不過兩年,村里又要大變樣。”
“變得更好”,老人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