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潘正展示自己的跑步成績。 |
互聯網+運動已是一種潮流,運動App(手機應用程序)則成為備受追捧的“運動伴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借助這類App在線運動健身。運動App的火爆離不開大眾健康意識提升,更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加持,它給人們帶來哪些全新的體驗?它又存在哪些隱憂?
時間靈活受青睞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健身運動App用戶規模過億,每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達到20.17分鐘,同比增長30.8%。每用戶日均使用頻次為3.05次,同比增長20.08%。在過去一年,用戶對于運動App的使用頻次和時長均呈現上升趨勢。
據觀察,市面上現有的運動App大致可以分為4大類:側重記錄運動量、側重提供健身視頻指導、專注養生減脂餐譜、低價預約線下健身體驗。其中,記錄運動量和健身視頻指導應用最為火爆。
“以前都得專門騰出時間去健身房,現在抽空就能跟著視頻做運動,所有零碎時間都利用起來了。”在線運動之所以受到上班族的青睞,不僅是因為它利用了碎片化時間,而且對健身場地門檻也要求較少。在健身視頻App上,從“健身房入門”到“模特身材養成”……各種課程視頻,不僅有詳盡的動作分解指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課程表,只要對著視頻,在哪都能練。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健身App促進了全民運動健康意識提升。當今社會,人們有健康意識,但缺乏健身的行動力,往往停留在“說要健身”的階段,但當各種運動App出現,讓隨時隨地的健身成為可能,當健身成大家的日常話題時,一個良好的健身氛圍已逐漸形成,人們也會“不自覺”地參與其中。
運動交友兩不誤
運動軟件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城市,年輕人見面問候不再是“吃了嗎”?而是“今天你跑了嗎”?現在的健身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更成了一種社交方式和生活態度。
盡管各類運動App的側重點不同,但筆者發現,它們都為健身者提供了社區分享功能,并鼓勵大家在此交流。用戶可以圖文并茂地隨心分享:既可以“炫”出新運動裝備,也可以“曬”出健身心得和成果,偶爾“安利”(推薦)一下自己的運動食譜,還會引來大批點贊。
小潘是一名健身愛好者,起初是為了減肥才接觸健身,因此她很早就用上了運動App。小潘說,“剛開始健身時,因為苦累甚至孤獨,有無數次想要放棄,可是每次將感受發在社區后,看到大家鼓勵的留言,我又繼續堅持下來。”現在的小潘,不僅健身動力十足,還在App上擁有了大量粉絲。與其說是粉絲,不如說是一幫志趣相投的健身好友。平日里,除了約健身,小潘與粉絲好友約飯、約電影也成了常態。
有的運動App還別出心裁地結合了直播模式。以跑步為例,跑者運動前可以將直播鏈接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好友除了可以看到他的實時跑步數據、軌跡外,還能與跑者隨時進行互動。不光是小潘,很多健身愛好者也認為,這種互動、分享讓運動變得不再枯燥,還可以結識很多興趣相投的朋友。在筆者看來,當運動不再局限于強健身體,還能夠抵達精神層面時,人們將迎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用戶隱私待保護
運動類軟件因為其便捷性、社交性等吸引了大量用戶,但與之相伴而來的隱憂也逐漸暴露出來。
過度獲取用戶敏感權限是各大App的“通病”,運動類APP也不例外。用戶在使用運動App時,應用都會要求記錄用戶的年齡、體重、手機號碼等基本信息及運動數據,甚至健康數據。去年,北京大學開始使用App考勤學生的體育鍛煉,當時就有不少同學對App是否會泄露個人信息提出了擔憂。
事實上,個人信息保護向來都是App使用者關注的焦點。“App使用已經普及化,涉及到信息搜集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得到消費者廣泛關注。對App開發者來說,缺乏相應的具體規范。”上海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認為,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是App開發者誠信度的體現,應呼吁相關部門盡快完善相關規范和標準。
此外,人們在享受運動App帶來的便捷時,還應注意避免出現“健身傷”。有用戶反映,盡管App上的健身視頻講解很詳細,但每個動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未精確說明,再加上也沒有體測這一環節,即使是相同的動作,由于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運動的過程和效果也不同,如果項目選擇的不合適,就可能出現“健身傷”。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建立云平臺集合專家,為健身愛好者提供針對性的健身指導,是運動App的發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