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人,我沒有權利選擇安逸,只有責任選擇擔當”“我申請到西藏邊防去,那里有祖國最美的界碑和崗亭”……
轉眼盛夏臨,又至畢業季。連日來,一份份軍校畢業學員的赴邊志愿書,在朋友圈廣泛傳播,引來網友一波又一波點贊跟帖。讀誦這些志愿書,能感知到新一代軍人的熱血與擔當,能看得到人民軍隊的希望和未來。
“人生是一場負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個岔路口做出選擇。”選擇“北上廣”?還是奔赴“新西蘭”(新疆、西藏、蘭州)?對軍校學員來說,畢業分配就是人生的“岔路口”“緊要處”,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大事,不可能不關注。然而,軍人的選擇,從來都與忠誠、責任和奉獻緊密相連。選擇時多想想入校時的夢想、多想想入黨時的誓言,就會少些小我、多些大我,少些糾結、多些服從。
《軍隊生長干部學員畢業分配規定》的頒發施行,建立了學員提出分配志愿、院校科學確定分配方案的畢業分配新機制。但不管分配政策如何調整,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不能變;不管畢業分到哪里,“靠素質立身、憑實績進步”的導向不會變。在享受“陽光分配”政策的同時,也應具備相應的“陽光心態”,結合分配崗位信息,分析自身素質優長,科學設計發展路徑,理性規劃新的“起跑線”,選擇好自己的“官之初”,主動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1950年1月,鄧小平同志找18軍軍長張國華談話,命他率領部隊挺進西藏。得知變動,張國華只有兩句話:“一切聽從黨安排!”“堅決完成任務!”我軍90年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南征北戰的戰斗史,也是一部“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的忠誠史。“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一代代官兵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人辛苦萬人甜,一家不圓萬家圓”的初心。尤其是面對改革中的調整移防,廣大官兵聽令而行、說走就走,舍“小家”為“大家”,展現出“黨叫去哪就去哪”的絕對服從意識。作為新一代青年官兵,軍校學員更應傳承弘揚這種意識,以組織需要為第一選擇,積極申請“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莫戀紅塵觥籌浪,向來邊塞奏華章。茶葉,只有投身到沸騰的清水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開,才能將自身的能量與價值釋放出來,散發出最濃郁的生命之香。這一現象告訴我們,人生需要歷練,也因歷練而精彩。怎么歷練、在哪里歷練?對于年輕干部來說,基層和邊疆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誠然,這里肯定會經歷一些艱苦,但安逸從來不是軍人的選擇。是雄鷹,就要到藍天翱翔;是駿馬,就要去原野奔騰;是軍人,就要去奔赴疆場。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人才去肩負起國家的重任、挺立起民族的脊梁。那些能夠走得長遠、大有作為的人,大多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是在基層一線千錘百煉摔打出來的。
近年來,隨著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作戰部隊和駐艱苦邊遠地區部隊待遇保障體系更趨完善配套,干部在部隊、院校和機關之間大范圍交流的路子也逐步走開,這些都為基層干部提供了更寬廣的進步空間。對分配到艱苦邊遠地區部隊工作的學員,我軍還確定了高定職務工資檔次、按照不同類別標準享受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一系列優待政策。當前,駐艱苦邊遠地區部隊服役干部優待政策正在修訂完善。屆時,將有一整套內容完備、要素齊全、優勢明顯的政策制度體系,為在作戰部隊和艱苦邊遠地區部隊建功立業提供支持保障。可以說,到基層和邊疆,出路將會更多,前途將會更廣。
“沒有什么比生活在一個偉大時代更幸福。”今天,改革重塑后的人民軍隊,是軍校畢業學員成長的凈土、沃土,為走好“官之初”、跑好“第一棒”創造了良好條件。不負時代、不負改革,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軍校畢業學員就一定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精彩人生。
學子請纓志戍疆,建功立業為國防。出征!讓我們把最美好的祝福獻給軍校畢業學員。相信,戰功和勛章終將青睞扎根基層和邊疆的軍人!(陸軍第75集團軍 王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