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橋頭,田園蠶鄉。走進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平整的水泥路與錯落的民居相映成景,道路兩旁綠油油的桑園,隨風搖曳青翠欲滴,一幅美麗鄉村的生動畫卷映入眼簾。
“以前面包車都不能過來,現在車也能到我們院子里,路也挺干凈、挺方便。”家住橋頭村五組的方小琴一臉笑意。
今年62歲的村民曹正東搶著說:“路燈也給我們安好了,娃兒上學還有教育幫扶基金,這些我們都在享受。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資料圖)
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的嗓門一個比一個亮。
2021年9月,市住建局被列為橋頭村對口幫扶單位,局機關干部向橋派駐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
到橋頭村后,向橋迅速帶領駐村幫扶隊員聯合村班子成員,走村入戶,摸清村情民意,理清村發展思路。主動協調相關部門,提升橋頭村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硬化村內聯戶路,安裝高桿路燈,修建移動信號塔,極大改善了鄉村面貌,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在市住建局的駐村幫扶下,我們這個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連戶路修通了,路燈也亮起來了,環境也變整潔了,還集資成立了教育幫扶基金和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助力農特產品銷售300余萬元,切實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讓鄉親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橋頭村黨支部書記方益平說。
蠶桑業在橋頭村有悠久的歷史。著眼于村民安居樂業,市住建局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動員村民和合作社,指導、培訓鄉村振興帶頭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做好桑枝修剪、桑園除草、灌溉等管護工作,新建冷庫和蠶蛹加工廠,加大蠶蛹綜合開發利用,拓展蠶桑產業鏈。
2022年,全村產繭6萬斤,蠶繭收入達到150萬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蠶桑業成了蠶農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同時,通過產業發展獎勵引導資金,鼓勵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木耳、魔芋等種植業,綜合提升群眾穩定就業和致富能力。
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村子能不能很好地發展,關鍵是村組黨支部的領頭作用。橋頭村駐村工作隊自駐村以來,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積極協助村黨支部抓班子、促學習,牽頭完善支部學習制度,靈活運用周例會、支委會、學習強國、線上培訓等方式,進一步激發村干部活力,實現了“抓好班子、繪好藍圖、建好制度”的“三好”目標。
謀產業、育人才、促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如今,橋頭村在市住建局駐村工作隊的帶動下,干部群眾干勁十足,產業項目落地生根,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昔日的小山村,蝶變為“美麗宜居示范村”。
“我們將強化黨建引領,圍繞‘山水橋頭、田園蠶鄉’定位,突出蠶桑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幫扶作用,在配套項目爭取、技術人才培養、蠶桑產品銷售上給予全方位支持,建成市級蠶桑產業園區,深化‘黨建+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蠶絲制售、蠶蛹開發、桑枝再利用、桑園套種養殖’多元化發展,打造興業富民的新‘絲’路。”向橋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