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廢棄生物質轉化為昆蟲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機肥,轉化1000噸餐廚垃圾可獲得利潤66萬元……日前,在首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河南農業大學與新加坡南達公司的一項“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根據協議內容,河南農業大學將向該公司授權黑水虻的人工繁育和相關技術,受讓金額為1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63萬元。
黑水虻是什么?什么技術讓新加坡公司不遠萬里登門“取經”?發明這項技術的是什么人?把外來的小蟲子賣給外國人,而且還賣出了“天價”,這項研究究竟牛在哪里?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找到技術發明人——河南農大生命學院副教授、80后科學家楊森一探究竟。
“天價”賣給外國人的蟲子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的今天,廚余生活垃圾、養殖業動物糞便處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變廢為寶也是生態環保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十多年如一日,楊森的目光瞄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糞便。最終,他在一只原產于美洲的“黑水虻”身上找到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金鑰匙,研發的有關人工繁育黑水虻并生物轉化棕櫚渣和廚余垃圾產業化應用技術獲得外國專家青睞,并被新加坡南達有限公司以150萬美元收購。
“黑水虻可是好東西,是聯合國力推的昆蟲替代畜禽蛋白飼料的來源之一。”
“黑水虻不攜帶病毒,不叮咬,不侵入人類的居住環境,本身還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微生物,幼蟲能夠以餐廚垃圾、畜禽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等作為食物,適應能力極強,能有效減輕環境污染。”
“幼蟲和蛹含有豐富的必需氨基酸和礦物質,是家禽、家畜和魚類養殖的良好飼料來源……”
說起黑水虻的好處,楊森如數家珍,“鐘愛”之情溢于言表。
資料顯示,黑水虻也稱亮斑扁角水虻,原產于美洲,是雙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屬的一種營腐食性昆蟲。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其幼蟲被稱為“鳳凰蟲”,成為與蠅蛆、黃粉蟲、大麥蟲等齊名的資源昆蟲,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
這個小昆蟲是替代畜禽蛋白飼料的來源之一,餐廚垃圾8-10天內就可以轉化為有機肥。
說起和黑水虻的結緣,這要追溯到10年前。2003年,楊森考入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大學4年的學習讓他堅定了生物研究的方向。2007年,楊森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后學習方向為微生物,第一次接觸到黑水虻。
“當時看到這蟲子也沒特別的感覺。”楊森開玩笑說,“但是隨著國家對生態的重視,黑水虻的優點越來越明顯,看這蟲子也就越來越順眼。”
就這樣,從碩士到博士6年間,從試探性研究到系統性研究,黑水虻成為楊森的主攻方向。2013年,博士畢業的楊森選擇回到母校河南農業大學,成為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名教師。
“在河南農業大學工作后,黑水虻研究開始了加速度!”楊森說,和當學生時不同,參加工作后,學校提供的平臺、資源更廣闊更豐富,對黑水虻的研究也迅速走上了快車道。
在短短的6年里,楊森從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入手,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其中,“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和微生物轉化餐廚垃圾生產微生物有機肥料的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一種用于黑水虻生長繁殖的生物磚”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楊森團隊在國內率先建成多條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有機固體廢棄物的機械化生產線,兼具“兩低兩高”(投入低、能耗低、處理效率高、處理后產品經濟價值高)優勢。
現如今,使用楊森的技術和設備,可以實現黑水虻的全自動養殖和加工,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等廢棄生物質轉化為昆蟲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機肥,轉化同時沒有臭氣、廢水等排出,達到零污染零排放。
這一系列科研進展,使楊森在黑水虻資源化研究領域確立了國內領先地位。
“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酒香不怕巷子深。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趨重視,作為第一人口大國,每年有機廢棄物數量驚人,特別是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處理迫在眉睫。在這種背景下,楊森團隊在黑水虻系列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不斷取得新成就,成為幫助社會、政府、企業化解難題的“好藥方”,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找上門來尋求合作。
目前,僅在國內就有河南唐河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團、河南牧原集團、桑德環衛以及新密市餐廚廢棄物管理中心等眾多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和推廣,效果十分明顯。
2018年5月,楊森到武漢市出席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昆蟲養育世界國際會議 (IFW 2018)”大會。其間,作為特邀嘉賓的楊森用英文作了一場題為“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畜禽糞便和餐廚垃圾的設備化和工業化技術”的報告,引起了在場30多個國家專家們的關注。
在這些專家里,來自德國的黑水虻專家利奧聽得最為專心。當時的利奧正在馬來西亞進行黑水虻規模化繁育和處理廢棄水果的初步研究,他發現楊森的技術和方法剛好解決了他研究中的一些困惑,于是便表達了進一步合作的意向。
同年10月,利奧專程來到河南農業大學拜訪楊森研究團隊,在交流中,利奧越發相信楊森的技術可靠,便毫不猶豫地將揚森團隊推薦給了新加坡南達公司的董事長魏泰呈。新加坡南達有限公司此時正準備使用黑水虻技術針對新加坡餐廚垃圾和馬來西亞棕櫚粕等廢棄物生物轉化進行投資,對相關技術求之若渴。
2019年5月,魏泰呈董事長帶領公司高管來到河南農業大學,親自聆聽楊森團隊利用黑水虻技術在國內處理豬糞和餐廚垃圾的產業化應用成果……經過深入溝通,10月16日,雙方最終就合同條款達成一致,楊森團隊授權南達公司在東南亞11國使用該項技術,南達公司則支付技術轉讓費150萬元。
“黑水虻的綠水與金山”
在第二屆“國際昆蟲養育世界大會”上,中外昆蟲學家普遍認為:黑水虻幼蟲養殖工業生產前景光明,實現了資源的可循環利用,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條途徑。
楊森為黑水虻產業算了一筆賬:使用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有機固體廢棄物的機械化生產線,每處理1000噸餐廚垃圾約需成本30萬元,但可產生近60噸干燥的昆蟲高蛋白,300噸多功能生物有機肥,直接經濟效益約96.8萬元。利潤可觀,同時將極大減少傳統處理方式帶來的環境壓力。
以鄭州市為例,每年產生約26萬噸餐廚垃圾,按照以上轉化1000噸餐廚垃圾可獲得利潤66萬元計算,通過水虻與微生物的聯合生物轉化每年可獲利潤約1.7億元。如果10%左右的餐廚垃圾使用本技術進行處理,每年也能獲得近1700萬元利潤。
由此不難解釋,此次新加坡商人為何會不遠萬里來到河南農業大學“租借”技術。楊森還專門解釋了此次技術轉讓的關鍵,“我們此次簽訂的是技術授權,對方有權在東南亞使用我們的技術和專利,但所有權仍是我們中國的!”
“小小黑水虻賣出千萬身價”的消息不脛而走,這讓不少人對這個生物以及科學家楊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楊森出生于1982年,身上具有80后踏實肯干堅韌不拔的眾多品質。今年是楊森入職河南農業大學的第六年,幾年埋頭鉆研已迅速成長為學院科研骨干,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科技廳重點攻關等國家和地方項目11項,發表相關論文近20篇,授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16項,目前已成長為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微生物學系副主任,2018年獲評“河南省教育廳青年骨干教師”。
科學研究沒有止境。楊森說:“生物世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尋找打開更多寶藏的鑰匙,讓科學技術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保駕護航!”(記者 潘志賢 通訊員 周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