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何琳與學生交流。本報記者 尹曉軍 攝
■我身邊的師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的和政縣,向西南方向出發,途經一條蜿蜒曲折的鄉間小路,大約11公里,就來到了大彎山腳下的城關鎮咀頭小學。
對于這條路,今年63歲的退休教師何琳再熟悉不過,同時,他也慶幸自己一直堅定地走在教書育人這條路上,一路播種,一路收獲,一路快樂。
“重啟”教學生活
作為和政縣馬家堡學區的一名退休教師,何琳自2020年起,連續3年參加“銀齡講學計劃”,先后被聘任為和政縣羅家集學區、龍泉小學、西關小學、城關學區的責任督學。
“習慣了當老師,總希望還能為教學做些事。”何琳說,退休后,他并沒有完全離開教學工作,聽聞有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報了名。
在此之前,何琳當了近30年班主任、10年教導主任、8年學區副校長和7年學區校長,并擔任和政縣教科局督學。在42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始終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工作信條,以“愛”作為與教師、學生相處的橋梁。
“作為一個有教育情懷、對教育事業有著深厚感情的老教師,何琳同志退休后,不忘教育初心,積極參加‘銀齡計劃’,擔任督學發揮余熱,積極為和政教育、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和政縣教科局相關負責人說。
教學生活“重啟”,不同的是,工作重心轉移到督學崗位。在何琳看來,作為“銀齡教師”,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給學校留下一支“帶不走、教得好”的教師隊伍,尤其是要督導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手把手”傳授經驗
每到一所學校,他就帶上筆記本,旁聽青年教師的課,將問題記下來,課后再輔導青年教師;發現青年教師對書寫、拼音還存在“困惑”,何琳就利用教研活動,給青年教師做專題培訓……如何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何琳經常思考的問題。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和經驗,為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工作崗位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能力,何琳從最基礎的教材鉆研、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撰寫、課堂駕馭等方面傳授好經驗,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適應教師角色和新的環境,做快樂教師、教快樂學生。
同時,何琳還積極參加學校新教師過關課、優質課競賽等常規活動,為學校發展、教師成長提供有效的專業指導。“我是今年新入職的特崗教師,任教一年級數學和三年級英語。從班主任到教學工作,何督學‘手把手’地教我,毫無保留,幫助我很快進入了新角色。”咀頭小學新入職教師何倩倩說。
“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希望能培養出更多人才,為家鄉發展持續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談及未來的打算,何琳一臉堅定,“只要身體允許,學校有需要,我還會繼續干下去。”
制定督學工作計劃
當發現學生英語發音不標準時,何琳建議學校開設“英語日”活動,在校園廣播中設置英語節目,幫助學生正確發音……在教學過程中,何琳會時常留心觀察,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積極為片區學校的發展奔走疾呼。
每學期開學初,何琳都要對學期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開學后再對學區各學校校園內外環境、校舍安全、教師業務、青年教師培養等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并結合學區(校)活動周歷,制定切實可行的督學工作計劃。
“我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規范學校發展計劃、教師教案和學生作業,到位不越位、督查及時辦。”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在羅家集學區擔任責任督學期間,何琳幫助學區及各學校規范了各種制度,促進教師快速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在馬家堡學區當校長期間,何督學積極推行教師工作過程性考核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激勵辦法,學區教學質量從全縣中等水平進入到全縣前列。如今,我們也把這套經驗‘搬’到了學校,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多位校長如此反饋。
采訪結束離開時,正值黃昏時分,窗外清風徐徐,余暉脈脈,桑榆未晚,霞光滿天。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9日第4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