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人沒出過國。最近,杭州孫女士的兒子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要在英國待兩周。“我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一次游學活動費用起碼要3萬元,抵得上我三個月的工資了。”孫女士這么解釋之前沒讓兒子出國的原因。
據報道,孫女士的兒子就讀于一所民辦小學。民辦學校收費高,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這或許是全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出過國的原因。不過,如今在一些城市,中小學生在假期參與海外游學項目并不罕見。前幾天,筆者在首都機場就偶遇了一隊游學小朋友,烏泱泱地擠滿了擺渡列車——一聽,還是從鄰省一座二線城市趕過來坐國際航班的。
中國人初次出國的平均年齡正在迅速降低。作為第一代90后,我還記得剛上大學時,老師問新生中哪些人有出國經歷,全年級舉手的不過十幾位,那時其他同學的目光里大概都是“羨慕嫉妒恨”吧。現如今,如果對00后大學新生作同樣的統計,恐怕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這個時代,已不是電影《中國合伙人》所表現的那樣,第一代留學生帶著不標準的外語口音,經歷復雜的申請,經歷與外國簽證官周旋,然后跌跌撞撞地走出國門的時代了。青少年出國旅行,比他們的父輩在各方面的表現麻利得多。
中小學生有條件出國留學,是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教育領域的直觀體現。無論沖著什么目的,出國游學無疑對孩子有著長見識、開眼界的作用。早些年,看到外國的小孩子爬長城,大家心里還會一番唏噓,仿佛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外國的孩子更是天之驕子。如今,中國孩子也能理直氣壯地在盧浮宮、哈佛耶魯留下美好的記憶,這無疑離不開強大國力的支撐和居民收入的提升。
出國旅行畢竟屬于中高消費,農村孩子看到游學價目表,恐怕會瞠目結舌吧。海外游學項目雖然屬于自由消費,卻不排除有時候家長和孩子的“被綁架”因素。班上小朋友都出國了,不讓自家孩子出國,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么影響?家長省吃儉用讓孩子游學,未必心甘情愿,也談不上什么攀比風,而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的成長跟上同齡人的節拍罷了。
也許,在諸如像“冰花男孩”那樣的留守兒童、農村孩子眼里,以上想法頗有點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但是,教育的差異性、一部分孩子先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在組織游學項目時,有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與提供五花八門的游學項目相比,不參加游學者的自信和尊嚴,無疑需要更細致的關照。無論如何,海外游學只是一道選做題,而遠遠還沒有成為必答題。
與“低價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游學項目的定價往往高于普通旅游團的正常價格。組織者大概會說,游學項目含有教育的內容,而且牽涉到對未成年的看護,運營成本高,體驗價值大。這固然有一分道理,但是,所有的游學項目都物有所值了嗎?一些普通旅游產品在暑期搖身一變,貼上“游學”的標簽,很多家長缺乏識別能力,花了大錢卻沒讓孩子獲得應有的收獲。
游學項目介于旅游和教育之間,由誰來監管、怎樣監管是需要細致研究的問題。同樣,高價游學項目發起的主體、組織者也應當有嚴格的規范。就我國現階段國情而言,公立學校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推廣海外游學項目,不管有沒有從中牟利,恐怕都是不太合適的。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這是目前關于中小學生開展游學的重要官方文件之一。文件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出了四個原則,分別是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有關機構在組織中小學生游學時,不妨跟這四個原則好好對照一下,找找產品設計還有什么欠缺之處。
前段時間,在河南鄭州民辦初中“小升初”考試中,出現“博物院套餐”試題,引發媒體關注。一些家長抱怨沒時間、沒條件帶孩子去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尚且引發如此爭議,海外游學項目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爭議,恐怕一點也不會少。不管怎樣,學校教育在評價學生素質表現時,應盡最大程度減少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讓每一個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
標簽: 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