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開州,天高云淡,山色蔥蘢。
群山環抱的浦里新區內,綠樹掩映著一幢幢現代化的工業廠房。這里是渝東北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其生產的印制電路板、鋰離子電池等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內外。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我們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唱響唱亮‘綠色’和‘低碳’兩張名片,推動開州工業實現轉型升級。”9月5日,開州區有關負責人介紹,開州以“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打造新生態、構筑新動能”為主線,加快打造我市重要綠色工業集聚區。據測算,該區單位GDP能耗較5年前下降20.3%,超額完成節能降耗減排任務。
資源型工業重鎮煥發新生
東里河從溫泉場鎮穿過,清清的河水映著兩岸綠樹,留下潺潺水聲。
走在沿河步道上,河東社區書記余其彬特別高興:腳下的步道即將完工,成為溫泉鎮休閑觀景的好去處。作為曾經的川東四大鹽場之一,河畔已有千年歷史的溫湯井鹽井遺址,每個周末都會吸引不少游客來參觀,連帶整個場鎮也熱鬧起來。
“以前我還在廠里工作的時候,真沒想到靠綠水青山也能過上好日子!”余其彬遠眺對岸遠山。
大山皺褶中有一片層層疊疊的灰色房屋,那是溫泉鎮發展傳統工業的見證。
溫泉鎮礦產資源豐富,最高峰時曾集聚了7家水泥廠。年輕時的余其彬,也曾在其中一家工作。“這些水泥廠大多規模小,技術比較落后,粉塵也大。”余其彬回憶,當時的溫泉場鎮,總是灰蒙蒙的,采石場、水泥廠機器的轟鳴聲,在峽谷中日夜回響。
為了保護綠水青山,溫泉鎮在上級黨委、政府引導下,有序淘汰落后產能,關停轄區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改為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開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93家,其中絕大多數是煤礦、采石場、水泥廠等傳統工業企業。
目前,溫泉鎮將“生態溫泉”作為發展目標,深挖鹽業發展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在保護傳統老街風貌的同時,開發沿江鹽湯公園、清江溫泉帶;以兩岸古街為核心,探索保護性開發模式,讓古鎮煥發生機。
“現在溫泉的空氣好得很,不少游客是專門來‘吸氧’的,連空氣也‘管錢’了!”余其彬說。而他身邊不少年輕人進了開州的電子廠,每天下班工作服干干凈凈,和自己年輕時“進廠”情形已大不一樣。
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開州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今年上半年,該區轄區流域水質穩定保持在III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179天,在我市各區縣中名列前茅;小江流域獲批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18個試點之一。
培育綠色高新技術企業
剛剛過去的8月,開州工業“雙喜臨門”:8月8日,位于浦里新區的紫建電子敲鐘上市,成為渝東北首家本土上市企業;8月30日,開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揭牌。
“開州是發展的熱土,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總是在關鍵時刻給我們最需要的幫助!”紫建電子有關負責人說。
2011年,開州區叫開縣。當時做電子產品貿易的江西人朱傳欽,準備到優惠政策集中的渝東北尋找發展機會。在趙家工業園管委會,他得到了熱情的接待與耐心的解答。這讓朱傳欽決定落戶當時電子信息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的開縣。
就這樣,從購入二手設備、依靠三四十名員工起步,紫建電子在開州走上發展之路。
一路走來,紫建電子邁過不少檻:拓產能急需工人,相關部門將招聘廣告發放到村,帶著企業招工負責人算準各鄉鎮趕場天開招聘會;缺資金,相關部門為企業解讀幫扶政策、協調貸款……
紫建電子2014年實現贏利,2017年將總部從深圳搬到開州,全力進行科研攻關。現在紫建電子專攻新興消費類鋰離子電池領域,部分種類產品甚至打破了國外壟斷;鋰離子電池產品占據國內外品牌耳機電池3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成為耳塞用電池世界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與國內外知名電子產品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
在產業升級的同時,紫建電子也不斷實現生產過程綠色化、清潔化。通過改造設備、優化生產線,僅機油使用量一項,就較幾年前下降了50%以上。
近年來,開州實施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的科技型企業培育計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提質增量。
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區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7家、市級科技型企業280家、高成長企業10家;新增市級“專精特新”企業35家,增量居渝東北、渝東南第1位,總量達到42家;擁有專業研發機構44個、科技服務機構48個,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數28件。
綠色發展需要科技作為支撐。開州通過幫助像紫建電子這樣的企業實現穩定發展、鼓勵企業進軍產業前沿,實現區域工業的綠色高效發展。去年,開州科技創新產出指數達到45.02%,比上年增長22.75%,增幅居全市第一。
正是因為有足夠的科技底蘊,開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才順利獲批。
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業集群
沿鞋大底加裝了一圈燈帶的運動鞋,在夜里閃閃發光,引人矚目。開州某企業生產的這種可以反復充電的閃光運動鞋,售價較普通運動鞋翻番,還供不應求。
該產品的核心元件鋰電池屬電子產品。為何落戶開州?企業負責人韋成中介紹:“一方面我是開州人,有家鄉情結;另一方面,開州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抱團更好發展。”
二十多年前,韋成中從學校畢業后到某知名電池企業做設計,幾年后自己在沿海開廠生產充電電池。幾年前回老家時,他發現開州已不再是印象中的農業大區——高速路旁的浦里新區,如春筍般涌出一幢幢工業樓宇,上面標注著不同的企業名稱,其中不少來自沿海。
“過去的‘窮鄉僻壤’,現在還能發展起工業,真是了不起!”韋成中不禁有些激動。一打聽,他發現當時的開州電子信息產業已有了不小規模,涉及集成電路、核心電子元件、高端顯示屏等產業。“一個地方產業規模越大、產業鏈越完整,參與其中的企業分享發展紅利的可能性就越大。”韋成中說,這堅定了他回家鄉投資的決心。
如今,韋成中的產品除大量出口到歐美,還可以為開州本地制造類企業提供配套。
在開州,目前規模以上電子信息類企業已發展到20家,形成了產業鏈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
“近年來,我們圍繞食品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推動開州產業的轉型升級。”開州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開州建成電子信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等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完成總產值632億元,占該區工業總產值的85.5%;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分別增長33.8%、40.3%。
在此基礎上,萬達開智慧園區5G融合創新項目落地開州,重慶市(開州)生物醫藥產業園、重慶智能家居產業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批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成功獲批,又進一步為開州加快打造全市重要綠色工業集聚區匯集新動能。
標簽: 開州綠色工業集聚區 綠色工業集聚區 開州綠色經濟 開州綠色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