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九街社區李愛軍正和社區居民一起,在他們的“城市菜園”種瓜點豆,忙碌不已。
【資料圖】
博愛縣九街社區前身是位于博愛縣老城區的九街村,隸屬于該縣鴻昌街道,面積1平方公里,轄16個居民樓院,共2600余戶、1.5萬余人,是該縣最大“城中村”。
昔日,由于人口多、居民雜、管理難,這里生活環境差,治安秩序亂,矛盾糾紛多。
短短幾年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首創自建房集中供暖、改造老舊小區、建設“城市菜園”……一系列民生實事讓社區變身“綠凈美”的“三零”社區、文明社區,群眾滿意度、幸福感越來越高。
近年來,九街社區黨總支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鍛造“勤思敢闖 雷厲風行”的支部精神,形成“克難攻堅迎難而上,勇爭一流開拓進取”的干部作風,打造了基層治理的“九街樣本”。九街社區先后榮獲焦作市五星級黨支部、焦作市文明村鎮、博愛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環境提升,從臟亂差到“綠凈美”。
春暖花開,漫步九街社區,處處“綠凈美”,一派寧靜祥和。
九街社區居委會對面,有一塊面積1萬余平方米的“城市菜園”,金燦燦的油菜花開,吸引了很多人來打卡;夜幕降臨,群眾在文化長廊散步、在街頭燈光廣場跳舞……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塊荒地,上面堆滿了垃圾,蚊蠅紛飛、臭氣熏天。九街社區下決心搬掉這座垃圾山,放棄了蓋樓掙租金的提議讓利于民,將這塊地打造成集菜園、游園、花園、果園、小動物園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地處博愛縣老城區的九街社區,道路狹窄、破爛,交通不暢。九街社區籌措資金改造了轄區內的重陽路、友誼路,清理私搭亂建,盤活閑置土地,建成了綜合文化廣場,廣場內有舞臺、文化長廊、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設施,還新增130個停車位,現在成了市民休閑娛樂好去處。
九街社區轄區內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7條路,原先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糟心路”,2022年夏天,完成雨污分離、柏油路面鋪設,“糟心路”變成了“舒心路”。
老舊小區基礎差、管理弱,群眾意見大。去年改造4個,今年計劃改造3個;450戶自建房已全部實現集中供暖。為給群眾提供優質服務,該社區召集有技術的黨員、志愿者40余人組成“紅色管家服務隊”。目前,已提供服務300余次,群眾紛紛點贊。
據統計,九街社區近年來相繼完成民生工程10余項,總投資800多萬元。
生態宜居,共建共享。九街社區發揚民主,成立由黨員、居民代表組成的黨群議事會,收集研究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同時,九街社區選派“兩委”干部進駐小區擔任黨建指導員,指導小區通過單建、聯建的方式成立黨支部,先后在16個小區建立了黨群議事會,成員由小區的退休黨員、干部、職工、熱心群眾組成。小區各項事務都由黨支部牽頭,黨群議事會具體實施。
以“城市菜園”為例,九街社區開了三次研討會、一次群眾代表聽證會;自建房集中供暖,也是通過調研、座談、論證,村街配合,財政補貼,供暖企業讓利等,克服了一系列難題。
幸福加碼,從單力推動到“和諧共治”。
“綠凈美”的自然環境是幸福的基礎,平安、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則是九街社區的更高追求。
九街社區以“平安法治”引領“三零”社區建設。改變以往社區干部單方面努力創建格局,實施“536”工作法。
社區層面,實現“五個全覆蓋”,即網格全覆蓋、監控全覆蓋、喇叭全覆蓋、黨員聯戶全覆蓋、平安守望崗全覆蓋;由30余人組成的綜合治安巡邏隊,配備巡邏車,晝夜深入街巷小區樓院巡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化解。近年來,共處置各類安全問題80余起,協助公安機關偵破案件30余起。
網格層面,發揮網格員、黨員、志愿者三支隊伍的聯戶作用,入戶走訪,收集群眾訴求,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三年來,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60余起。
居民層面,倡導“六個一行動”。一束光行動,居民晚上在自家大門前,開亮一盞燈,照亮自己方便別人;一盆水行動,居民每天灑盆水、清潔道路、澆灌花木;一句話行動,見面一句問候話,保持鄰里團結、文明禮貌;一回頭行動:出門前回頭看,做到萬無一失,防患于未然;一根弦行動,保持頭腦清晰,不信花言巧語,遇事不慌,見財不貪;一守約行動,遵守居民公約,熱愛公益,愛護公物,健康生活,拒絕邪教迷信,遠離黃賭毒等。
九街社區以“幸福和諧”引領文明社區建設,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分點”,為的是便民服務在群眾身邊;社區干部24小時電話暢通,群眾家里有事做到“六必邦六必到”破解群眾辦事“人難尋”“事難辦”;建立黨群服務微信公眾平臺,全天候線上線下跟蹤服務。目前,關注用戶2萬余人,累計回復咨詢6500余條。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功能全、服務優,為老人助餐服務,為留守兒童義務輔導作業……每年在這里享受服務的老人4000多人次。社區發展230余名志愿者,義務為群眾服務。
九街社區以“產業興旺”引領富強社區建設,利用“城市菜園”打造創客基地、網紅直播基地、學生課外實踐基地等;積極服務市場文明創建,為商戶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支持居民創業就業,社區黨員孫林林電商銷售犬類用品,為周邊群眾提供了20多個就業崗位。
文化賦能,從挖掘傳承到文明品牌。
文化建設是搞好基層治理的內驅力。九街社區以“村史文化”為載體,用心傳承厚重文化、凝聚人心,培育文明新風。
九街龍燈舞起源于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有著鮮明地域文化特征和傳奇色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九街社區的龍燈舞進入歷史發展最好時期:走進市區、景區,兩次榮登中央電視臺,為群眾獻上文化大餐,擴大了龍燈舞的影響力;成立“九街龍燈舞研究會”,建設了“非遺展館”,扎實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為該縣秀珠小學、廣智中學、二中組建龍燈舞社團、龍燈舞表演隊,幫助刊印教材......
目前,九街社區“街史館”已顯雛形。“街史館”以歷史沿革、街名來歷、文化民俗、鄉賢名人、城鎮化進程等板塊,文圖、視頻資料,老照片、老證件、老農具等實物,還原歷史記憶,留住美麗鄉愁,提升了群眾的自豪感、榮譽感。
完善了居民公約,堅持每半年開展一次“美麗小巷”“美麗庭院”“文明網格”“文明小區”等評選活動,營造文明和諧氛圍。九街社區成立以來每年開展一次“好婆婆”“好媳婦”“好黨員”“好商戶”“好少年”等八項“平凡之星”評選活動,評選出的20~30名“平凡之星”,還會邀請縣、街道辦領導敲鑼打鼓為他們上門掛牌頒獎,先后有11名居民榮獲縣、街道“平凡之星”表彰。其中,由該社區推選出的“好公民”毋珊珊榮登“中國好人榜”。
九街社區建立紅白事理事會,大力宣傳文明簡約辦事,遏制高額彩禮和大操大辦,營造了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九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愛軍表示,九街社區將繼續以“五星支部”創建為行動指南,深入發揮黨支部“頭雁”效應,下真功、用實招、求實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打造宜居、和諧、文明的新九街。(圖片/程 全、王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