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服務工作應該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要防止一些地方和高校出現“花拳繡腿”式的就業服務。各地各部門、高校等應拿出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實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做好就業服務工作。
目前正值就業季,各地積極開拓資源,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崗位供給,多所高校開展萬企進校園活動,書記校長訪企拓崗……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就業服務開展得如火如荼。不過,一些地方和高校也出現了“花拳繡腿”式的就業服務:有的校園招聘會參會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不符合畢業生預期;有的學校給各個學院、班級下達任務“拉人頭”參與地方政府組織的“人才周”活動;有的為了追求就業率數據好看,采取虛假就業手段,甚至“不簽就業協議就不發畢業證”等。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長82萬人。但一些地方在考核高校就業工作時,單純以就業率數據等顯性指標作為考核標準,追求大場面、數據好看,形成錯誤導向;一些高校就業服務理念落后,對新行業新業態缺乏了解,就業指導手段單一,很容易落入形式大于內容的窠臼。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較為迷茫,求職路不順利,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育人作用不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不足、業務系統低效分散等有一定關系。
其實,在畢業前夕給學生提供招聘信息,只是就業服務工作的一小部分。為在校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前景,并適時提供優質的實習機會,應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有調查顯示,不少高校畢業生存在就業期望值過高、就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高校應有針對性地開設職業規劃和擇業技巧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即為求職就業做好準備。
數字化轉型也能為高校就業服務賦能。通過建設一站式、在線化的就業服務平臺,可以實現就業信息和數據自動收集、整理和分析,并保證平臺內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依托平臺,不僅能實現傳統畢業生各類就業手續的填報,還可以更有效地實現人崗精確匹配、學生成長發展追蹤、就業困難群體精準識別與有效幫扶等。結合偏好選擇,還可以為畢業生生成個性畫像,通過智能算法匹配實現就業信息的精準推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服務工作應該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針對部分畢業生存在求職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職經濟壓力大等困難,各地各部門、高校等應拿出有力的政策措施,聚焦學生實際困難,采取多樣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方案,開展精準幫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