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南人來說,沙塵似乎太過遙遠,是一個和本地沒什么關系的氣候現象。但現實是,沙塵并不只是個傳說。正如從來沒下過雪的地方某一天也可能下雪一樣,極少有過沙塵記憶的江南,也可能在不經意的時候和沙塵撞個滿懷。
有網友稱:" 沙塵抵達南京,為啥知道呢,因為辦公室的凈化器突然響了。再看一下外面,黃了。" 沙塵是直觀的,當它以另類的風格突降江南時,一種強烈的違和感也直指人心。
不只是南京,本輪沙塵將對江蘇省大部分地區造成影響,并直抵上海和杭州等地。當我們在預警聲中關切沙塵輕狂的路線圖時,不能不想到,這已經不是沙塵第一次越過長江惹是生非了。換言之,當沙塵成為一個不時遭遇的不速之客時,我們不能不對其間浮現的環境問題予以特別的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 月 11 日,在中國氣象局就 " 沙塵 " 主題召開的線上通氣會上,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表示,沙塵并不是需要根治的天氣,在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之外,也對全球生態系統有一些有利之處。但顯而易見的是,浮塵現象對人體造成了侵擾和傷害,例如可能誘發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及傳染病,因此專家反復提醒個體注意防護。
而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沙塵 " 下江南 " 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氣候變異現象,這一現象 " 包裹 " 著諸多尚未被解開的謎題,纏繞著人們的疑惑,發出了種種信號,值得我們及早研究、應對。
應該注意到,在沙塵 " 下江南 " 的背后,是沙塵威力增強的事實。2021 年 3 月的一場沙塵天氣的強度,被生態環境部稱為近 10 年來最強,影響面積超過 380 萬平方公里。而 2023 年此輪沙塵天氣影響面積超過 485 萬平方公里。
沙塵已經來了,我們既要正確看待沙塵現象,不必杞人憂天,也要警惕沙塵天氣帶來的深遠影響,科學應對,全程關切。正如專家建議的那樣,應當加大科技攻關和部門合作,加強對沙塵起源、沙塵輸送動力等機理研究和沙塵天氣數值模式預報技術的研究,提升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同時,進一步加強沙源地生態治理、沙塵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和沙塵災害應急處置之間的聯動和互動,為防災減災和科學精準治沙提供支撐。
一個完整而龐大的生態系統是由諸多 " 關節 " 組成的,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就不可動搖。
沙塵 " 下江南 " 折射了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的事實。唯有著力破解生態環境中的突出問題,全面修補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才能為公眾爭取更多的塵埃落定、清風徐來的好時光。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編輯 王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