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汝健 通訊員 冀延平
白寨種養循環科技小院、王莊糧食生產科技小院、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當前,在河北省曲周縣域內建有5個科技小院,每個科技小院常年駐扎著三五名研究生,師生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開展實用新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
“結合縣域發展需要,我們目前整合建設了5個科技小院?!?月3日,曲周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白向東告訴記者,是科技小院讓糧食作物實現了高產與高效。
(資料圖)
創建全國首家科技小院
不久前,“全國科技小院發源地”揭牌儀式在白寨科技小院舉行。“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我們這里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白向東介紹,小院師生每年駐村200多天,圍繞三農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聯合多主體共同開展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將農業產業急需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送到田間地頭。
歷經十余年的實踐探索,中國農業大學解決了研究生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科研創新與生產需求脫節,科研人員與農民脫節等多層問題。
如今的科技小院逐漸形成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新模式,搭建起一個“政產學研用”的綜合服務平臺。
以“四零”模式培養新型科技農民
“依托科技小院,我們打造了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四零’科技培訓和服務模式。十余年來,我們累計培養8萬余名新型科技農民?!卑紫驏|如是說。
“學生娃娃講的農技課,有什么聽頭?理論和實際都是有差距的。”曲周縣第四疃鎮的種糧大戶王志成開始對科技小院的農業課堂并不認可。
后來他抱著沒事兒試聽一下的打算接觸了科技小院的學生。誰知幾堂課下來,他“上了癮”。
“以前種地靠的是經驗,現在靠的是科技,這些學生用現代化手段開展苗情、墑情監測,講的是不同地塊標準配方施肥,治蟲病、防凍害用藥都是精確到克。”王志成頗有體會,啥時節講什么樣的管理技術,“咱不服不行?!?/p>
有科技小院做后盾,王志成的小麥合作社已實現了連年增產。他現在聘請了一名小院研究生做專業農技輔導員,一心跟著學習科技種田。
在曲周,科技小院的學生普及了小麥四密一稀新型種植模式、測土配方施肥、春草秋治等多個單項技術集成的綜合技術,改變了當地農民大肥大水、播種時間不科學的現狀,保證了當地農業穩產、豐產。
特色種植托起農民致富夢
不僅在傳統糧食作物,科技小院在經濟作物和特色種植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已成為推動曲周現代農業發展的“定盤星”和“壓艙石”。
在岳莊村甜葉菊科技小院,中國農大2021級研究生丁良靖已經多次深入一線田間幫農民進行技術指導。
“甜葉菊的產量高,效益好,因為是和當地上市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團合作開展的訂單種植,農民收入有保障,積極性很高,經過我們技術改良之后,抗病害能力也進一步加強,已經成為曲周縣一種新興的規模化產業。”丁良靖介紹說。
“我們縣今年協議種植甜葉菊2萬余畝。”曲周縣晨綠甜葉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更希告訴記者,今年的收購價由7元提高到了9元,每畝地有8000多元的收益。
科技小院推廣了農業科技、改變了農民種植理念、興旺了農業農村發展。“我們將充分發揮首創‘科技小院’模式,打造一支‘永久牌’的科技型人才隊伍。”曲周縣委書記孟凡雄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