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50多歲的黃先生患高血壓,時常面色潮紅,還伴有頭痛、頸肩痛等癥狀。使用高血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頸椎病得到治療后,血壓也趨于平穩。醫生判斷,他的高血壓是由頸椎病引起的。近年來,頸源性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并因為血壓升高與頸椎病同步發作,常使人忽視了頸椎病這個重要原因。
高血壓患者中6.7%屬頸源性
廈門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林蔚莘說,大部分人頭暈,首先選擇到神經內科、心內科就診,經測量血壓高,醫生就會開降壓藥。
(相關資料圖)
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發病率27.9%,這里面有6.7%屬于頸源性高血壓,這類患者能夠通過頸椎治療使血壓恢復正常,不需要吃降壓藥。
由于大家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不夠,導致誤診率很高。有的人即便又接受了頸椎治療,血壓恢復正常后也以為是降壓藥發揮的作用,依然繼續服藥。
表現為按摩后頭暈好轉
林蔚莘指出,血壓升高時,如果除了頭暈,還出現頸肩部不適、手麻等癥狀,就要考慮是否為頸源性高血壓。此外,頸源性高血壓還會表現為心慌心悸、咽部異物感、排汗異常、失眠多夢等,這些屬于迷走神經性頸椎病的癥狀,也會引起血壓的異常。
頸源性高血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只要頸椎病癥狀緩解,血壓就會下降,例如出現頭暈、頸部不舒服時,如果按摩頸部后,頭暈有所好轉,血壓也下降,就是典型的頸源性高血壓。
牽引不適合所有患者
頸椎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頸椎病主要是退變性頸椎疾病引起頸椎神經或者脊髓受壓迫導致癥狀,最常見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前者多見上肢的疼痛麻木和無力,后者更多見行走不穩。廣義上的頸椎病泛指所有頸部不適,姿勢不佳者常見。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骨科執行副主任王曉峰表示,狹義的頸椎病患者最需要醫生介入治療。廣義的頸部不適,可以通過運動或糾正不良動作習慣進行改善。
頸椎病的治療方式包括用藥、理療、手術等,但理療中的牽引并不適合所有頸椎病患者。比較年輕的頸椎間盤突出群體、頸椎有點反曲或者肌肉疼痛痙攣的患者可以做牽引治療,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骨化等頸椎病,做牽引反而可能導致風險。(摘自《廈門晚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