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我們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之所以會放棄醫學,選擇文學的原因是他覺得舊社會的人麻木不仁,用醫學去救他們的身體不管用,必須要以筆為武器,寫文章去抨擊他們,讓他們從心靈的深處知道自己的腐朽之處,明白舊社會的黑暗之處。
讓魯迅先生有這么大的改變的東西,是當時日本播放的一部電影。中國人在里面表演的角色是叛徒,被日本人綁起來準備砍頭。砍頭的那一霎那,不少的中國民眾居然在歡呼,讓魯迅先生覺得實在是太過于荒謬了,讓他從那時開始認識到了中國國民的麻木不仁,已經到了難以挽救的地步。其實除了中國文人有這樣的感慨之外,有兩位英國人在目睹了清朝刑場砍頭之后,也留下了一句評價,讓后世的人感慨頗深。
這兩位英國人,一位是在中國傳教了38年的傳教士,還有一位是英國專門研究遠東問題的學者。可以說他們兩個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的深透,后期他們還撰寫了一本記錄晚清民情的書,名字叫做《龍旗下的臣民》。這兩位英國人在這本書里面,對行刑的場景寫得很清楚。行刑的地方是廣州沙面,當時的政府有預告說行刑時間為下午4:30。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提前半個小時行程,外面就已經有很多人了。
大家的樣子給人的感覺他們是來看好戲的,畢竟中國人最愛看戲了。原本砍頭就比較血腥,一條生命會因為那條大刀的落下而逝去,這本來是一件非常惶恐的事情。可是中國人的臉上沒有害怕,只有期待,他們想看砍頭的場景,他們一點都不會感到害怕。《龍旗下的臣民》對此場景提出了一個深深的疑問:“在這個時代生活的人民,真的是沒有同情心的嗎?”
那時的刑場其實不是開放的,有明確規定不允許放普通老百姓入內。很多行刑的地方為了密封性,外面都會有一個巨大的木門,門外站著不少的士兵把守。原本覺得管理很森嚴,但讓兩位英國人大開眼界的是,你只要給守衛幾個硬幣,他們就會把門打開讓你進去,這不允許閑雜人入內的規定實在是太沒有價值含量了。 外國人入內之后,發現行刑的地方很臟,很多血跡還沒有來得及清理,亂七八糟的團在一起,發出陣陣的惡臭味道。周圍的人好似聞不見,他們絲毫不在意,在人群當中不停的交流,甚至有些人還發出哄笑聲。他們覺得行刑的場面一點都不嚴肅,一點都不害怕。等一隊士兵帶著犯人進場的時候,這些圍觀的人甚至還會在嘴里面爆發出喝彩聲,一聲叫的比一聲高,好像自己在看什么精彩的球賽一樣,抑制不住興奮。罪犯確實和電視劇里面演的那樣,頭戴枷鎖,腳戴鐐銬,劊子手站在他們的后面。這里忘了說,劊子手的形象和我們平時見識到的可不同,他們也就像個普通人,有些還瘦瘦小小,當扛著一把大刀的時候,很多人都懷疑他們好像拿不動吧。
跪在地上的罪犯臉上肯定是愁云慘淡的,但是圍觀著的民眾卻是興高采烈的。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位英國人覺得觀眾和罪犯好像不在一個空間一樣。砍頭的過程,很麻利。劊子手拿刀用的力氣不太像他自己的,畢竟那么瘦弱,讓對方能利落地死去,還真的是沒想到。
總結:
其實對這兩位英國人來講,他們寫下這本《龍旗下的臣民》絕對不是被中國砍頭的場面嚇到了,覺得終身難忘。也不是說覺得中國砍頭的酷刑比較殘酷,要寫下來進行抨擊。他們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那群圍觀的觀眾,兩位英國人覺得群眾的漠然實在是太讓人害怕了,簡直扭曲了人性,他們比拿刀的劊子手更讓人膽戰心驚。面對同伴的死去,居然只剩下盲目的喝彩聲!中國當時社會的黑暗,該到了什么地步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