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來給你送飯了,熱乎的,您趕緊吃。”5月18日中午,身著“紅馬甲”的送餐員王泰強準時來到三亞天涯區朝陽社區75歲老人徐南君的家。涼瓜炒肉片、麻婆豆腐、炒菜心……飯盒中有一份飯、三樣菜,葷素都有,冒著熱氣。
(資料圖片)
徐南君是一位“候鳥”獨居老人,盡管社區周邊成立了老年食堂,但因為患有耳石癥,發病時頭暈目眩,難以站立,出門吃飯成了她每天最頭疼的事。“好在有愛心送餐隊的志愿者為我送飯,太貼心了,你們就像我的家人。”
送餐員王泰強是三亞天涯區黨群服務中心長者飯堂的工作人員,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該飯堂“愛心傳遞小分隊”的一員,他與二十余名同事一起,定期為周邊4個社區60歲以上訂餐老人送飯。
老人家都有哪些忌口?習慣哪個點兒吃飯?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把飯菜送上門?王泰強說,給老人送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老人吃飯時間比較固定,食物溫度必須適宜,太涼則會引起其腸胃不適,這對隊員們的送餐時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1點左右去送午飯,下午5點出發去送晚飯,有時要爬五六層的樓梯,衣服都濕了。前期磨合了很久,才規劃好了最佳的配送路線,盡力讓老人都吃到熱乎飯。”盡管忙碌,但看到老人拿到飯菜后的笑容,王泰強便覺得值得。
“周邊社區有不少孤寡、高齡、臥床老人不便出門,吃飯是個大問題。我們為老人送餐上門,就是想讓他們足不出戶也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該長者飯堂負責人王麗璇介紹,為此,飯堂組建了一支由黨員干部、志愿者組成的送餐隊伍,每天有專人為社區及周邊重點老年群體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這幾年他們風雨無阻,前段時間下了幾場大雨,他們都按時把飯送到我手上。”老人陳榮春說,看著“紅馬甲”們穿著濕透的雨衣端著飯盒走來,她心里既心疼又感動。
送餐不僅暖了老年人的胃,更暖了他們的心。除了將可口的飯菜送到老人家中,志愿者們空閑時還陪老人拉家常、聊瑣事,收集老人訴求,幫助反映和解決。
街道有些老人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需要定期開藥,志愿者們就記好日子利用業余時間,幫老人開藥取藥。“不光是送藥,平常家里缺什么少什么了,只要說一聲,我們都會幫著去采購。”王泰強說。
“從2020年5月至今,我們已經為60余位老人送餐逾2萬份。如今,小分隊的成員越來越多,我們要將這件事一直做下去,讓老人真切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王麗璇笑著說。
(記者 李夢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