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800萬輛汽車產量、550萬個工作崗位將會灰飛煙滅。”
【資料圖】
這是豐田曾經的當家人豐田章男,在2021年面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浪潮時說的話。
當時他的意愿只是通過釋放恐慌,逼迫日本政府扭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策。然而如今看來,這番話似乎成了正在實現的預言。
1
繼去年超過德國之后,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107萬輛,超過日本的95.4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單看品牌,出口前5的車企中,上汽靠的是“英國品牌”名爵的門面,五菱掛的是合資方通用旗下雪佛蘭的標志,還有一家是特斯拉,中國品牌在海外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但在面子之下,中國本土汽車產業鏈高速發展的里子,已經切切實實拿在手里。
汽車是現代大工業里產業鏈最長、覆蓋面最廣的門類之一。材料里的金屬、高分子材料、織物、油漆,制造工藝方面的鑄造、鈑金、焊接、沖壓,還有各種電子和軟件環節,面面俱到。
日本550萬汽車產業工人,絕大部分不在豐田、本田這些品牌主機廠工作,而是分散在從上游零部件制造到下游交通運輸的整條產業鏈里。
一家大型車企養活一座城市例子并不少見,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可以養活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會對汽車產品貿易設置高昂壁壘,保護本土汽車產業。
這也意味著,出口汽車不一定是本土品牌,但一定是本土生產,本土生產代表著產業鏈的本土化。中日汽車出口的此消彼長,代表著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和數以百億計的產值正從日本流向中國。
過去國際汽車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比例是5:3:2,零部件生產商占汽車總利潤的50%,主機廠占30%,銷售商占20%。
但在外資對零部件技術和整車企業經營的控制下,中國汽車產業的利潤分配比例是2:5:3,被外資品牌牢牢掌握的主機廠和銷售商占了80%,本土產業鏈其他環節最多只占到20%。
隨著新能源時代到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利潤也將逐步迎來再分配。
近些年日本汽車連續曝出造假事件,包括2015年高田氣囊產品缺陷,2016年三菱油耗數據造假,2017年神戶制鋼金屬指標造假、東麗汽車輪胎強度造假,2018年日產排放數據造假,2020年電裝燃油泵缺陷、均勝安全帶數據造假,2021年曙光制動器數據造假等等。
這充分說明隨著產業鏈瓦解,日本汽車產業必須通過大量造假來極致壓縮成本,才能維持利潤。
過去燃油車時代,愛信、電裝之類的日本汽車產業鏈巨頭還能通過將部分業務轉移到中國,分享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紅利。
但是隨著賽道轉換,整體轉型較慢的日本汽車產業很快就會被中國甩開,出口外銷、行業利潤的變化會更加劇烈。
去年NGO“CLIMATE GROUP”委托前三菱和日產的電動汽車項目負責人共同撰寫了一份報告,里面估計,日本汽車產業到2040年將失去172萬個工作崗位和60億美元利潤,導致GDP下滑14%。
按照當前的趨勢,我們可以樂觀地期待,中國車企和零部件企業把這部分財富全盤接收。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人的命運將會改寫,全國產業格局將發生劇烈變化,幾座,甚至十幾座城市的面貌和地位將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
當然,這里不包括一線城市。因為一線城市本身產業布局全面,又肩負著帶領中國產業向上突破的重責,未來主攻的更多是電子信息、高新技術、金融等尖端產業。
那么在這波鯨吞日本汽車產業的大潮中,有哪些二、三、四線城市受益最大?
2
首先定義一下城市級別。
目前并沒有官方認定的城市分級體系,本文也不采用過往營銷意味濃重的地方媒體榜單,而是從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出發,將所有非一線的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GDP超萬億城市,統一認定為二線城市。
在這之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典范是西安。
2組數據可以看出在新舊汽車產業時代,西安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2011年西安汽車工業總產值747.8億,2020年為1266.11億元,用近10年時間增長了500億;而接下來,西安僅用2年時間,就在2022年實現了汽車產值突破2000億的跨越。
這一成就的背景是,依靠比亞迪工廠生產的99.5萬輛新能源汽車,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1.55萬輛,壓倒上海的99萬輛,奪過了“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寶座。
今年一季度,西安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再次實現了37.5%的高額增長,帶動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4%,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3%,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西安GDP增速達到7.6%,遠高于全國4.5%水平,在24個GDP萬億級城市中也排名第1。憑借這一增速,西安今年一季度跨過20強門檻,由去年年底排名22位升至18位。
作為比亞迪在深圳以外最早落子的城市,西安現在是比亞迪的北方總部基地,也是除總部深圳以外,比亞迪布局最全、業務合作最廣的城市。
預計在今年6月,比亞迪西安工廠四期擴建工作將建成。屆時,該工廠這將成為比亞迪首個年產能突破百萬輛的超級工廠。
除了比亞迪外,西安還坐擁吉利和陜西汽車這兩大主流車企。
目前西安汽車制造產業發展形成了“三開發區+三行政區+一產業合作園區”總體布局。
具體來看,高新區發展以形成高新汽車產業為主,西咸新區以新能源汽車和其配套零件生產為主,經開區則以卡車為主,三大行政區生產均以汽車零部件供應為主。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則以新能源汽車配套措施為主。
根據規劃,西安汽車產業產值將在2025年達到4200億元,年均增速27%。
除此以外,二線城市中的長沙、青島、合肥等,也都是近幾年借新能源東風,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城市。
其中,長沙2021年汽車工業產值為1074.8億元,2022年就突破1600億,增速超70%;
青島汽車工業總產值在2021年接近1600億,目標是在2024年突破2000億元;
合肥2021年的規劃是,新能源汽車產值到2025年突破1000億,但是今年的目標已經變成年內突破2000億,可見近年發展之快。
有崛起的,也有在新能源浪潮中停滯和塌陷的,比如武漢重慶。
作為“東方底特律”、傳統汽車時代中國六大汽車城之一,重慶汽車工業總產值在2012年就達到2390.73,2016年就突破了5000億。結果隨后行業轉型的3年,重慶汽車工業大踏步倒退,2020年才穩定到3711.52億,2021年重新突破4000億。
同樣是傳統汽車城之一的武漢,在2018年汽車工業總產值就突破了4000億,但武漢經信局工作人員在2022年接受采訪時透露,2021年汽車產業產值突破3300億,退步明顯。
此外,這2座城市雖然依托于傳統汽車產業遺留的強勢,擁有較高產值,但在新能源時代,其成色仍有待檢驗。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武漢2021年汽車產業3300億產值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只占200億元左右;而去年西安2000多億汽車產值中,比亞迪一家就占去了1362億。
3
二線城市以下,某個或某幾個強勢產業對于城市的意義更加凸顯。
從日本汽車產業崩塌中收益最大的三線城市(本文中指所有非二線省會城市,以及省內影響力較大的非萬億城市),常州算是一個。
在全國各地競逐新能源整車產能的時候,常州率先從上游動力電池突破。2018年常州大膽押注瀕臨破產的中創新航,換來如今港股市值300億企業的故事已被津津樂道許久,很多人忽略了就在同一年,另一家巨頭蜂巢能源也將總部落戶于常州市。
加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動力電池工廠,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布局常州。
2021年,常州的動力電池產量超過57GWh,已經占了全國1/3,以一座三線城市的資源將這個產業做到了全國第1。2022年,常州動力電池產業實現產值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超140%,連續2年實現產業倍增。
以動力電池為突破口,下游產業在常州快速集聚。2022年9月,比亞迪投入100億,開啟了常州二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年產能將從20萬輛翻番至40萬輛。
而在動力電池和整車制造之間,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超過3400家,同樣是全國第1,可見其產業發達程度。去年11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將常州列為第5。
2022年,常州動力電池規上企業完成產值1703億元,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
今年以來,常州新能源整車制造開始爆發,一季度實現產值257.2億元,同比增長169.7%,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22.5%。《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要達4000億元。
2022年,常州經濟總量超過9500億,不出意外的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下,常州GDP今年就能突破萬億,成為三線城市中領先的破局者。
再往三線以下看,受人口、財力和產業基礎的限制,很難參與第一波對新興產業的爭搶。
也不排除有運氣好的,出現了某個巨頭企業,帶領全市經濟起飛,比如寧德。伴隨著寧德時代崛起,原本只靠不銹鋼新材料支撐經濟的寧德,在2021年有了2個千億產業集群。
并且寧德鋰電新能源產業產值2021年底才突破1100億,2022年就達到2750億元,增長非常迅速。
2022年,寧德GDP增速高達10.7%,省內排名第1,放到全國也是數一數二。
運氣好的另一種體現,是“老天爺賞飯吃”。比如說江西宜春,有著超900萬噸的有氧化鋰儲量,坐擁全球最大的多金屬伴生鋰云母礦。憑借對本地鋰礦資源的大力發掘,去年GDP增速達5.2%,同樣位居省內第1。
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贛鋒鋰業、科力遠、欣旺達等動力電池行業龍頭企業全都在宜春有所布局,累計投資1500余億元。在去年的報道中,宜春規劃到2025年,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收要超過8000億元。
除此以外,江西新余,四川宜賓、遂寧等城市,都有望依托于本土鋰資源,在新能源時代迎來產業結構和城市面貌的改頭換面。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比亞迪登頂哪些城市“躺贏”?西安常州突圍,長沙鄭州蓄勢》,澎湃新聞
《日本零部件商的艱難時刻》,36氪
《豐田旗下大發汽車承認造假,細數日本車企近十年造假事件》,鳳凰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