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在社區文明創建工作中,堅持“文化+文明”,從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中不斷汲取營養,以“文化風”帶動“文明風”,以思想建設帶動行為落實,切實助力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文化風”吹進老舊小區
“小區以前環境亂,下樓遛彎兒都沒地兒去,直讓人想搬家,而現在,‘顏值’提升的同時還有了‘內涵’,我就安安心心在這兒養老了。”20日,說起發生在家門口的改變,家住老城區陽光小區、58歲的王慧娟連連稱贊。
此前不久,陽光小區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文化風”特色升級工程。現在的陽光小區不僅游園、花壇等“硬件”一應俱全,禮儀詩詞形象墻、家風彩繪墻等“軟件”也隨處可見。
近年來,我市不斷探索“文化+文明”的社區創建之路。在洛龍區石油社區,垃圾分類、家風教育等主題墻繪扮靚小區,讓居民更近距離地感受文明創建的“精度”和“溫度”;在西工區光明社區,一場立足社區原有民國文化資源的華麗蝶變,讓原先破敗的老舊小區“脫胎換骨”成為現在的特色文旅街區……
持續推動“文化進社區”
近年來,我市持續探索“文化+文明”社區創建特色道路,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進社區”活動,讓基層文化更具生機和活力。
“做好‘文化進社區’的意義不僅在于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在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市創建辦相關負責人說,思想道德建設一直是我市文明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文化進社區”的過程其實也是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社會文明氛圍的過程。
要想打好“文化進社區”這張牌,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打造重點亮點是關鍵。近年來,我市以社區創建提升工作為統領,立足社區群眾需求,重點圍繞“一站一廊一樓棟一廣場一游園”,推動文化服務社區化建設。與此同時,鼓勵各社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以“1+N模式”(即至少建立1支基本文化活動隊伍和N支特色隊伍)把各社區優秀文化志愿者組織起來,不斷充實基層文化力量。
對此,洛陽師范學院社會學者安鋒表示,將“文化力”引入文明社區創建,是我市走出的一條特色之路。這不僅有助于拉近文化與百姓的距離,使我市的文明社區創建擺脫千篇一律而更具特殊性、生動性,還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為歷史文化“活化”展示的基層平臺,為更多青少年提升文化自信、從小培養城市“主人翁”意識貢獻力量。
洛龍區將率先打造文化示范帶動社區
“文化進社區”好處多多,那么,它如何更有效率、可持續地在全市推廣?
市創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榜樣力量很重要。按照計劃,本月底前,我市將在洛龍區率先打造10個文化示范帶動社區,如在李樓鎮樓村打造非遺文化特色鄉村,在學府街道田山社區打造牡丹文化主題社區,在安樂鎮、定鼎門街道打造隋唐里坊文化特色社區,在科技園街道溢坡村打造電影文化主題社區。力爭今年年底前,洛龍區率先實現“一社區一文化特色”全覆蓋。
據了解,洛龍區在打造文化示范帶動社區的同時,還將組建一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策劃師”隊伍,將具備文化特長的社區文化達人及社會專業志愿者集結起來,為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專業支持。
“如果能夠通過文旅文創相結合的模式,使更多社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那將為洛陽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創建再建強引擎。”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市經濟社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席升陽說,文化與文明本身就是一個互為因果、相互建構的統一體,若我市將“文化進社區”這條特色創建之路持續走深、走實,那不僅有利于特色文明社區的創建、市民幸福指數的提高,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助力城市多維“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