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田聯競走委員會向國際田聯理事會遞交提案,計劃將現有的50公里和20公里分別縮短為30公里和10公里。如在3月10日的國際田聯理事會會議中通過,此項改革將從2021年起實行。
競走運動改變多
相比國際田聯其他徑賽類項目,競走歷來都是規則改變最多的一項。
|
比如對于競走技術的定義,從最初(1900年)的規則描述到最終(1996年)的精確表達,期間就曾五易其稿。
最近幾年,競走項目的改革相當密集,從罰停區的啟用,女子50公里的設項,到挑戰賽系列賽規則的不斷調整,競走世界杯改為世界競走團體錦標賽等等。競走項目始終在變革中,謀求發展,以期獲得更多關注,迎來更多人參與。
此番進行項目的變革,其實來自于另一個事件的促成。在2018年12月的會議上,國際田聯理事會提出了建議國際奧委會將女子50公里列入東京奧運會,但尚未得到國際奧委會的通過。正是由于國際奧委會如此態度,更堅定了國際田聯想要大刀闊斧改革競走的決心——當籃球三對三等新興項目被增加進奧運大家庭,奧運設項正越來越傾向于將更受年輕人喜愛、有利于推廣的項目納入其中。而被不少人詬病過程冗長無趣,對運動員摧殘過大的50公里競走,無疑與奧運設項的潮流不符。
反對聲浪大
有改變就會有反對,對于國際田聯如此大刀闊斧的項目改革,不少人提出質疑。甚至在社交媒體上,還有人發起了保衛50公里運動,號召反對取消50公里的各界人士,以一個特定手勢來表達立場。
北京世錦賽冠軍、里約奧運會50公里競走冠軍、斯洛伐克選手托特和倫敦世錦賽冠軍、50公里競走世界紀錄保持者、法國人迪尼茲為代表的不少運動員就采用這個手勢表示明確抗議。
托特表示,自己不認為縮短比賽距離是一種好的解決辦法:“競走是一項耐力運動,粉絲欣賞的就是這個項目的過程,并不會因為減少距離就能吸引新的觀眾。”而Diniz則表示:“我們可以改革,但我們不該顛覆競走。”在他看來,對競走來說,10公里和30公里并沒有本質的不同。50公里競走在30公里之后才展示出競走最獨特的內涵。“我們抹殺了比賽對于真正耐久力的考驗以及一些戲劇性。”
縱觀競走運動歷史,其實如今爭議的核心50公里才是競走項目最具歷史與傳統的比賽項目。從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男子50公里競走一直都是正式的奧運會比賽項目,而男子20公里競走要到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才正式入圍。
對于50公里競走,速度不是絕對的能力,其技術動作需要更加穩定舒展,更加符合競走的核心定義。由于距離長,時間久,對人體持久的耐受力與心理考驗異常苛刻,對局面的判斷,對自我的把握,都使比賽過程充滿懸念。在很多內行來看,這是競走項目魅力與內涵體現最充分的項目。
中國田徑迎接挑戰
競走項目發生變革,受到影響最大的正是中國田徑軍團。
競走是中國田徑的王牌項目。在中國田徑歷史上的8枚奧運金牌中,有多達5枚出自競走項目。而近年來,中國田協也早早明確了大力發展以競走為核心的優勢項目戰略。在此前的兩個奧運周期中,中國田徑軍團涌現出陳定、王鎮、劉虹和楊家玉等諸多世界冠軍。
在體育比賽中,幾乎所有項目的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題目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知識水平始終是分數的決定性因素。在競走這道“考題”上,中國選手的應變能力并不差。2017年,女子50公里項目第一次出現在田徑世錦賽上,中國選手便拿下1銀1銅的好成績,僅過了1年,梁瑞就把這個新項目的世界紀錄收入賬下。在本次國際田聯競走委員會的提案里,重點更多在于項目距離的改變,而對中國運動員的優勢技術動作并無太多涉及。
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項目變革、規則調整等外部改變,運動員和教練員都必須早做準備。唯有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能從容應對項目的各種變化。在核心競爭力不受波及的情況下,提升運動員自身實力、鞏固完善選拔培養機制仍將是中國田徑在變化來臨之時的首要舉措。
標簽: 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