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課現場,圖片由對對對書店提供
(資料圖片)
日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暑期大師課”系列講座第一期正式開講,邀請著名荷蘭設計工作室thonik的創始人托馬斯·威德肖溫,與來自市南中學的學生們一起,暢談設計師的成長,以及平面設計如何激活城市的多樣面貌,走向未來。
平面設計:貫穿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與秩序
托馬斯坦言,他與在座的同學差不多年紀時,就因受到了一組平面設計的影響,從中慢慢萌發出設計愿望。標志(logo)代表人與平面設計之間的融合,也代表文化淵源與現代表達之間的融合。正如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標志給予他的啟迪——墨西哥的現代視覺和文化淵源在平面設計中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美感,它與文字息息相關,也是將文字與圖形以美觀且有序的方式重構。它可以展現在服裝上,鞋子上,包上,并完全貫穿于現代生活當中。
2010年時,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邀請thonik團隊制作博物館視覺系統。thonik遇到的問題是,這個博物館的名字非常冗長,并非簡短、易記的單音節,如耐克、斐樂。thonik將線條的元素融入到了博物館的名字當中,重塑了這個博物館的歷史身份與當下現狀,進而構成了它充滿現代感的完整視覺系統。thonik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全新辦公樓也運用了大量的線條元素,為古老的城區帶去現代韻律。
博伊曼斯范博寧恩博物館(Boijmans Van Beuningen Museum) 荷蘭最古老的美術館,圖片來源于thonik工作室官網。
動態設計:作為方法與路徑
在托馬斯看來,動態設計已經是年輕一代設計師的常態。雖然對于托馬斯本人來說,這種盛行于iphone時代的設計方式并不是他所熟悉的。他第一次為客戶進行動態設計的時候是23年前,即2000年,為比利時一個名為“over the edges”的展覽。現在的動態設計已經擁有了更完整的設計工具與編程代碼,thonik團隊會運用動態設計理念與不同的實驗方法,將全新設計結果運用在客戶的項目當中,以創作令客戶滿意的作品。
荷蘭藝術節,圖片來源于thonik官網
托馬斯的團隊曾為阿姆斯特丹的荷蘭藝術節設計宣傳海報。在設計過程中,他們從動態設計開始,將其作為方法,然后再轉向靜態的平面設計。另外一個藝術節海報設計也是從一個動態到靜態的轉變。創作的過程是首先將 logo用不同粗細的字體體現,然后以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logo重疊在一起。
展覽“陌生的風景”海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案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標志最初由中國的一位設計師設計,thonik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深化設計。
圖為Thonik為PSA十周年做的主視覺
五根黑色的桿子中,一根代表煙囪,其余代表建筑主體,兩者結合便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外觀。同時,這幾根簡潔的杠子也來自于當代藝術的“當”字,代表了博物館身份與定位。當代館的展覽“身體媒體”、“陌生風景”都是一個動態設計轉化為靜態平面的有趣案例。
圖為thonik為“身體媒體”設計的海報
圖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thonik“設計為何”展覽現場
色彩:另一種設計媒介
在之前的設計里,thonik都將不同的線條聯合再聯合以產生新的效果,但是M+的項目里,色彩成為了新的媒介。明亮的顏色使M+的主視覺在城市環境中跳脫出來,其網站使用了相同策略,而兒童商店也同樣讓人眼前一亮。
M+兒童商店,圖片來源于thonik官網。
團隊選取了5種視覺身份最強烈的顏色來傳達——那是一種類似擁抱小動物的明快又溫暖的感覺。這一靈感來源是50年代的巴黎,這其中也包含一位著名的中國藝術家趙無極。團隊選擇趙無極的作品作為靈感來源,做出草圖,將其抽象。顏色之間產生新的銜接感,根據不同顏色的中文發音,團隊為每個軟軟的色彩小動物取了名字:比如說藍色動物叫Lanni,粉就是Phoebe,然后綠色就Lewis,然后橙色就是Charming。
尾聲:積極探索,設計未來
當日參加講座的學生均對當代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希望以后能學習純藝、游戲設計或國畫等。托馬斯先生鼓勵大家可以多去不同類型的美術館、博物館,探索發現并尋找靈感。前人的設計可以是靈感來源,年輕人可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小宇宙,去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設計。
托馬斯先生在學習藝術之前曾就讀于大學的哲學系,他希望孩子們也能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托馬斯老師曾經的一位實習生池月也參加了當天的講座活動,她從上海交通大學視覺傳達系畢業后,曾前往荷蘭繼續深造,收獲巨大成長。
關于thonik
托尼克是由設計師妮基·岡尼森和托馬斯·威德肖溫在阿姆斯特丹創立的知名設計團隊。自1993年成立以來,托尼克致力于視覺傳達設計,尤其是視覺身份、互動設計和動態設計。托尼克的創作立足社會現狀,并用差異化的視覺語言為客戶發聲。
工作室曾為多家文化商業機構及公共服務部門打造視覺系統及宣傳創意。其主要客戶包括首爾現代百貨公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荷蘭藝術節、VPRO荷蘭電視網、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荷蘭社會黨以及南京青年文化周等。2008年,上海美術館曾舉辦托尼克的首次設計回顧展“力量”。除此之外,托尼克的作品還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2008)、東京螺旋藝術中心(2009)、布雷達設計博物館(2009)、巴黎荷蘭研究所和解剖學畫廊(2010)和埃因霍恩范·阿貝美術館等場館展出。托尼克的部分作品亦被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機構永久收藏。
關于“社會大美育——暑期大師課”
為積極響應市文旅局“社會大美育計劃”的部署,塑造PSA“把頂級的海外藝術師資輸送給學生群體”美育品牌,踐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美育普及的社會責任,PSA于暑假期間積極向屬地學生提供豐富的高品質文化藝術課程,特邀請頂級的海外藝術大師為學生們帶來精彩的藝術課堂授課,在有效補充課堂相關藝術知識內容的同時,也豐富學生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對文化的認知,幫助學生對步入大學之前的藝術學科領域的細分有更清晰的理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