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到來,讓人們空前關注人工智能與未來。那么,未來學校和未來課堂是什么樣的?
(相關資料圖)
前兩天,杭州老牌的民辦學校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承辦了“高精尖”未來學校創新發展論壇暨浙江省未來課堂研討會,獲得圓滿成功。
老師和專家們通過沙龍、公開課等形式,暢議未來學校和未來課堂。有很多老師說,收獲很大。“未來不可預見,但一定是在我們的每一次探索與實踐中,我們一點點接近未來。”
關于未來教育和未來課堂
專家們這么說
這一次活動的規格很高,規模也很大,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主辦,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指導,教研網協辦。研討會聚焦人才培養需求、教育系統設計,確定了未來課堂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及方向。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陜西、山東、重慶等13個省市、23個市區的教育專家、學者及各學校校長、教師代表200多人參與了此次會議。同時,本次會議還進行了線上直播,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觀看累積14595人次。
來自北師大、華師大、浙大等名校的專家都到現場,交流了對未來教育的看法。
華東師大教授李政濤教授就“什么是未來學校”“未來學校需要什么樣的課堂”兩個話題做了主旨報告。李教授從科技之維、人文之維、社會之維、自然之維四個維度解析未來學校的特征:未來學校應是智能化的、社會性的、充滿愛與尊重的開放性學習場所。
而融合性課堂則為未來學校提供了實現新時代教育目標的方法與路徑,“融合”不僅是學科知識與五育素養的融合,更是學習方式與虛實時空的融合。
李政濤教授說,未來學校離不開人文藝術,并肯定了親親學校“親親”二字的含義——“親近親人,親歷親為”是非常具有人文思考的,充滿著愛與尊重。親親學校就是一所高精尖學校,創造了未來學校的人文之路,并提供了親親方案。
北師大余勝泉教授說:“共同探討基于未來學校變革的理念和路徑如何推動現有學校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為進一步推動浙江省未來學校變革工作奠定基礎。”
浙大教育學院副教授何珊云說:“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們還需要借助一些技術和設備。未來的學習,不再只是從書本中去學習知識,有可能是從視頻中學到知識,所以技術的應用和未來獲取知識的更新都是未來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致力于未來課堂研究
綠城育華教育集團總校長黃建明,介紹了集團的辦學特色及育人理念,分析了未來的教育形勢與新的挑戰。他說,教育挑戰來源于四個方面: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素質教育重要性、新科技的廣泛使用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黃建明說:“復雜多變的教育形勢,要求教育系統各方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綠城教育集團將致力于未來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不斷同眾多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中小學未來學校教育的實踐路徑。”
未來課堂是什么
活動當天,還設置了現場展示課。部分同學展示了自己編程的機器人,可以與人進行簡單的問答。學校的老師給三年級同學上了一堂課,《世界如何運作——太陽系探究》。“這其中涉及了英語、科學、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課程是開放性的,老師不會給學生標準答案,嚴謹、有趣的科學實驗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取新知。”授課老師梁聰說。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老師說,未來課堂作為技術參與、催化課堂革新的重要手段,是激活、聯系、整合學生不同學習情境和經驗的正式學習場所。根據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未來課堂可凝練出五個關鍵詞:融合、創新、合作、個性化、技術賦能。這也是目前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正在做的事情。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校長陸穎說,課堂是學校變革的關鍵環節。基于過去八年的未來課堂探究經驗,學校提出了具有學校文化特征的、鮮明校本特色的“親親AIs未來課堂”模型,包含人文與價值、空間與技術、課程與組織、學習與心智四個維度,囊括了情感教育、技術融合、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教學、社交與合作能力等多個未來教育的關鍵因素。親親Als模型不僅是對當下課堂的教育價值總結,也是對未來課堂的全新路徑探究,為新時代學校教育體系提供可參考的研究范式與內容。
ChatGPT的到來,讓人們空前關注人工智能與未來。那么,未來學校和未來課堂是什么樣的?
前兩天,杭州老牌的民辦學校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承辦了“高精尖”未來學校創新發展論壇暨浙江省未來課堂研討會,獲得圓滿成功。
老師和專家們通過沙龍、公開課等形式,暢議未來學校和未來課堂。有很多老師說,收獲很大。“未來不可預見,但一定是在我們的每一次探索與實踐中,我們一點點接近未來。”
關于未來教育和未來課堂
專家們這么說
這一次活動的規格很高,規模也很大,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主辦,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指導,教研網協辦。研討會聚焦人才培養需求、教育系統設計,確定了未來課堂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及方向。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陜西、山東、重慶等13個省市、23個市區的教育專家、學者及各學校校長、教師代表200多人參與了此次會議。同時,本次會議還進行了線上直播,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觀看累積14595人次。
來自北師大、華師大、浙大等名校的專家都到現場,交流了對未來教育的看法。
華東師大教授李政濤教授就“什么是未來學校”“未來學校需要什么樣的課堂”兩個話題做了主旨報告。李教授從科技之維、人文之維、社會之維、自然之維四個維度解析未來學校的特征:未來學校應是智能化的、社會性的、充滿愛與尊重的開放性學習場所。
而融合性課堂則為未來學校提供了實現新時代教育目標的方法與路徑,“融合”不僅是學科知識與五育素養的融合,更是學習方式與虛實時空的融合。
李政濤教授說,未來學校離不開人文藝術,并肯定了親親學校“親親”二字的含義——“親近親人,親歷親為”是非常具有人文思考的,充滿著愛與尊重。親親學校就是一所高精尖學校,創造了未來學校的人文之路,并提供了親親方案。
北師大余勝泉教授說:“共同探討基于未來學校變革的理念和路徑如何推動現有學校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為進一步推動浙江省未來學校變革工作奠定基礎。”
浙大教育學院副教授何珊云說:“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們還需要借助一些技術和設備。未來的學習,不再只是從書本中去學習知識,有可能是從視頻中學到知識,所以技術的應用和未來獲取知識的更新都是未來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致力于未來課堂研究
綠城育華教育集團總校長黃建明,介紹了集團的辦學特色及育人理念,分析了未來的教育形勢與新的挑戰。他說,教育挑戰來源于四個方面: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素質教育重要性、新科技的廣泛使用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黃建明說:“復雜多變的教育形勢,要求教育系統各方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綠城教育集團將致力于未來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不斷同眾多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中小學未來學校教育的實踐路徑。”
未來課堂是什么
活動當天,還設置了現場展示課。部分同學展示了自己編程的機器人,可以與人進行簡單的問答。學校的老師給三年級同學上了一堂課,《世界如何運作——太陽系探究》。“這其中涉及了英語、科學、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課程是開放性的,老師不會給學生標準答案,嚴謹、有趣的科學實驗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取新知。”授課老師梁聰說。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老師說,未來課堂作為技術參與、催化課堂革新的重要手段,是激活、聯系、整合學生不同學習情境和經驗的正式學習場所。根據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未來課堂可凝練出五個關鍵詞:融合、創新、合作、個性化、技術賦能。這也是目前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正在做的事情。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校長陸穎說,課堂是學校變革的關鍵環節。基于過去八年的未來課堂探究經驗,學校提出了具有學校文化特征的、鮮明校本特色的“親親AIs未來課堂”模型,包含人文與價值、空間與技術、課程與組織、學習與心智四個維度,囊括了情感教育、技術融合、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教學、社交與合作能力等多個未來教育的關鍵因素。親親Als模型不僅是對當下課堂的教育價值總結,也是對未來課堂的全新路徑探究,為新時代學校教育體系提供可參考的研究范式與內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