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多個主要交易所都已出臺ESG信披指引,多套全球性的信息披露標準日趨成熟。美國成立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歐盟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ES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Foundation)此前宣布成立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以制定一套高質量的可持續信息披露基準性標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考慮上市公司披露成本的同時,還要研制出一套適用于所有行業公司的披露框架相當不易。目前中國企業的ESG的進展怎么樣?
日前,富達(Fidelity)和EconomistImpact共同編寫的《中國企業的ESG實踐》發布,問卷共覆蓋了262位中國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以及總監級別的高管。富達亞洲區投后管理主管、基金經理王芳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ESG報告發布將成為常態,93%的中國企業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內發布ESG報告。目前中國企業的信披質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將給予投資機構更多可比數據。比起簡單地將ESG表現不佳的企業剔除,大型投資機構傾向溝通的方式對企業在重大ESG問題的考量上起到積極作用。
ESG報告發布將成為常態
調研顯示,近三分之二(64%)的企業已發布年度ESG報告,另有29%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發布ESG報告。這意味著到2026年,受訪企業中預計有93%將發布年度ESG報告。
在中國,企業采取ESG戰略的原因更多來自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推動。近一半的受訪企業(47%)表示,它們制定ESG戰略是為了滿足客戶的期望,44%表示旨在滿足投資者的期望。第三項被提及的驅動因素是政府號召倡議,37%的公司將其列為關鍵驅動因素。
報告說明中國的客戶與股東正在持續推動變革,由此產生的壓力或將繼續對ESG進展產生直接影響。例如,據記者了解,眾多蘋果等國際大型公司產業鏈的中國企業,都將面臨來自終端客戶的ESG要求;此外,根據歐盟4月底最新通過的碳邊境調節稅,針對的產品目前僅涵蓋鋼鐵、水泥、化肥、鋁、電力和氫,這也可能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
目前,中國企業發展ESG戰略的進程正不斷提速,包括從發布報告、招聘到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并且變得越來越成熟。近三分之二(66%)的企業咨詢主要利益相關方,讓ESG計劃與他們自身目標保持一致,另外三分之二則進行了重要性評估,超過一半(56%)的公司使用了外部咨詢或顧問服務。據了解,中國現有大約20家國內ESG評級機構,另有眾多全球評級機構也在國內運營。可持續評級和咨詢機構Sustainalytics報告稱,2022年公司在華收入同比增長了36%。
企業主動定制ESG戰略是關鍵
接受記者采訪的企業人士此前表示,ESG指標眾多,且各行業面臨的實質性議題不盡相同,不知從何做起。中國企業也認為,諸如MSCI的ESG評級對于自身在國際投資者眼中的形象至關重要,但三方評級也時常對公司造成困惑,因為這些機構的標準往往不能充分本地化,且評判標準更多是回溯性而非前瞻性。
王芳告訴記者,事實上企業無需將ESG問題復雜化,主動型投資機構更多關注則是企業是否制定自上而下的ESG戰略和將ESG指標持續納入公司議程。
她也提及,相較于三方評級機構,投資機構主要依賴于內部評級和判斷,第三方機構的評級指標對投資并不具有前瞻性的指引意義,因此機構會通過行業研究員結合ESG和公司基本面來進行分析。
積極的是,中國企業將ESG指標納入其公司議程的意愿正在提升。研究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計劃在十二個月內對自身在ESG重點領域的表現進行評估。超過半數受訪企業將加大在技術和數據能力方面的投入,提升ESG數據收集工作的效率。目前數據收集對于ESG信披來說仍是一項關鍵難點。
ESG標準也要本土化
目前,全球ESG相關披露標準不斷完善。由于“漂綠”事件層出不窮,甚至為ESG基金蒙塵,以歐洲為主的世界各地監管機構正在提高ESG監管標準。
盡管中國企業的ESG戰略正不斷完善,但王芳也認為,披露數據的全球可比性仍有待提升。報告中也提及,GRI和ISSB等國際準則尚未被充分應用,因此會降低中國企業與全球同業的可比性。
2023年1月,歐盟《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第二階段監管標準生效,SFDR將歐盟市場上的金融產品(主要是基金)按照可持續/ESG的屬性分為三類,對應不同的披露要求——第六條(Article6)為一般產品,即沒有在投資中積極考慮可持續因素的金融產品;第八條(Article8)為促進環境或者社會責任特性的產品;第九條(Article9)則是以可持續投資為目標的產品。
王芳告訴記者,“第九條”嚴格要求投資標的與可持續投資理念掛鉤,這也導致不少基金主動下調了評級至“第八條”。目前富達內部對于“第九條”的暫時定義是,相關企業主要的營收和可持續維度完全掛鉤,但這仍是一個演進中的標準。此外,目前國際基金普遍都希望所發行的產品至少能滿足“第八條”。
不過,她也表示,全球并沒有也不必有完全統一的標準,去年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發布的《企業ESG披露指南》實則就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上述指南是中國首份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團體標準,設計了E、S、G(環境、社會、治理)三大維度共計118個指標,企業可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等實際情況,選擇全部或部分指標進行披露。從披露指標體系來看,不僅融入全球標準,也重點突出了中國本土化的議題。如指標S4.2.2國家戰略響應,提到鄉村振興、質量強國、高質量發展、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等。
整體來看,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仍是如何在短期內獲取高質量、有效的數據,并進行分析決策,這一問題也對投資機構構成挑戰。不過,目前主流國際投資機構仍堅持推進與中國企業管理層的溝通,以發揮積極的持有人責任。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