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社記者 溫競華
劍齒虎是著名的史前大型貓科動物,雖名為“虎”,學界卻認為它們中的很多物種可能像現代獅子一樣群居生活。那么,劍齒虎是何時、為何演化出群居行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劍齒虎群居行為可能受氣候影響,起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
近日,在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臨夏盆地約900萬年前的大深溝動物群化石記錄中,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大型劍齒虎類,其形態與800萬年至500萬年前中國、歐洲和北美的近劍齒虎(劍齒虎亞科的一員)形態近似,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這種大型劍齒虎是已知最早的近劍齒虎。因化石發現于和政縣,將其命名為“和政近劍齒虎”。
和政近劍齒虎在巨鬣狗面前守衛獵物的場景復原圖(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和政近劍齒虎的一些特征指示,這類劍齒虎很可能是適應草原生活的群居物種。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江左其杲介紹,和政近劍齒虎較長的面部、廣闊的視覺角度都與現代獅子相似;而它寬闊的額頭則意味著相對發達的額竇,可以在快速奔跑時給腦顱降溫,這一點與現代獵豹類似。
研究發現,約900萬年前的臨夏盆地就已經非常干旱,而同時期的歐洲依然以森林為主。隨著時間推移,臨夏盆地一直保持相對干旱的狀態,歐洲則逐漸變得干旱。800萬年至530萬年前時,歐洲變得和臨夏盆地一樣干旱。因此和政近劍齒虎所在的大深溝動物群代表早期干旱化的動物群,近劍齒虎起源于這樣干旱的環境中,并隨著歐洲干旱化加劇,擴散到了歐洲地區。
和政近劍齒虎、與和政近劍齒虎共存的大型食肉動物等的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研究人員還探討了劍齒虎族群居習性形成的原因:開闊地區遮蔽物較少,群居性的捕獵方式更利于捕獲獵物,此外,食肉動物之間的競爭也較為激烈。“大深溝動物群有巨鬣狗、大型郊熊族成員等多種大型食肉動物,它們的存在可能也促使劍齒虎形成群居習性。”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說。
上述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生物科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