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關于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日本政府于8月22日宣布,將從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這一決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和擔憂,尤其是鄰近的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等。
據德國科學海洋機構的研究模擬,日本核污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氚,將在240天內到達中國沿海,1200天后覆蓋北太平洋,對人類健康和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威脅。
(相關資料圖)
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決定引發了全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擔憂。放射性物質的排放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影響,威脅海洋生物和漁業資源。此外,核污水的排放也可能對周邊國家的水質和食品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國際社會敦促日本采取更負責任的處理方式,尋找更安全的選擇。
——日本福島核電站發展始末
1967年1月,日本福島核電站開始建設,由福島一站、福島二站組成,共10臺機組(一站6臺,二站4臺),均為沸水堆。福島一站于1970年3月投入商業運行,福島二站陸續在1987年前投入商業運行。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域發生9級強震并觸發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泄漏,核電站泄漏事故爆發后,為了控制核電站反應堆溫度,東電朝反應堆內注入了大量冷卻水。反應堆內的冷卻水再加上雨水與地下水日復一日地涌入,福島核電站內源源不斷地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帶有輻射物質的核污水。
為了解決核污水問題,東電通過建造陸海防滲墻、地下排水溝、飾面以及建筑物屋頂受損部分修復等工作,將污水產生量減少到大約150噸/天,長期的安全隱患及高成本投入,日本政府與2021年4月13日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120多萬噸核廢水經過濾稀釋后排入大海,并于2年后啟動該決議。
——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動態梳理
早在2019年9月,日本環境大臣就提出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的主張,在遭到日本民眾、韓國及中國臺灣強烈反對后,2020年10月推遲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決定。2021年4月9日,日本政府再次做出基本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并于4月13日,單方面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決定,至此,該事件仍在持續發酵。
——日本核廢水排放現狀分析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福島核電站現有核廢水儲罐的容量約137萬立方米,權威數據統計,至2021年3月18日福島核電站內部經處理的核廢水儲量為125.08萬噸,并且每天仍將產生核污水量約140噸,若日本一意孤行將核廢水排放入海,365天不間斷的進行廢水排放,每天核廢水排放量超過250噸,也將一直排放30年之久。
——日本核廢水排污入海的原因剖析
但是,針對該問題,將核廢水排放入海并非唯一途徑。日本政府此前曾提出了5種方案:排入海里、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電解處理,以及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
在五種方案中,為何日本政府寧愿違背國際公約,拿全球環境健康做賭注選擇最不受認可的將核污水排放至大海這種方式。經過對比發現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廢水的處理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預估需要17億到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到2.03億元,也是設施占地面積最小,時間最短且追責最難的一種處理方法。究其根本,將日本無視國際公約條款,全球環境健康,自私自利的原則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渤海研究院院長張晏瑲認為,目前來看,由于距離24日僅有1天時間,通過外交或者政治手段阻止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實施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從日本披露的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來看,該計劃實施時間將一直持續到2050年左右,此后隨著我國以及國際社會在外交、政治、法律層面施壓,以及日本官方和民間力量的一些改變,依然有相當機會終止這一計劃,并將核污染水排海的損害降低。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核電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