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在不少人眼中是非常神秘的研究領域,可真實的田野考古工作其實就是在一座座探方里,用小工具進行一系列小心翼翼的挖掘工作,從探方內收集土壤、碎石、陶片等文物,并對這些文物進行仔細的鑒定、分析和解讀。袁廣闊教授是一位歷史學博士,現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擁有著豐富的考古研究經驗,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時代和夏商考古。袁教授曾幾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由他主持發掘的輝縣孟莊遺址和焦作府城遺址,分別在1994年和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俯身泥土,他從工作中發掘熱愛
在北京的一處考古工地上,一處主體年代為商周時期的雙環豪聚落遺址正在由袁廣闊教授帶領學生們進行發掘與學習。此外,袁廣闊還計劃前往河南開展一項重要考古工作,這項工作將為研究中華文明歷史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因此,袁廣闊決定將課堂搬到田野,帶領學生實地參與考古工作,以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和文化。
(資料圖)
苗橋王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經考古專家初步判定為新時期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遺址之上同時還覆蓋有龍山文化、商、周、漢、唐、宋、金、元時期的遺存,時間跨度長達5000多年,所以這里的一石一沙都變得彌足珍貴。為了準確地挖掘遺址中的文化遺跡,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已經在工地上工作了四個多月,他們采用小型工具逐層細致地挖掘,破土而出的人骨和完整陶器也慢慢浮現在眼前。
在考古遺址發掘中,畫遺跡線是拓展階段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幾乎決定了整個發掘方向是否準確,學生們的功夫有沒有用對地方。剛到達現場,袁廣闊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憑著40多年田野考古經驗,考古發掘用的小手鏟到了袁廣闊的手里立馬變得活現,瞬間成為“遺跡線導航儀”。最終在考古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已經慢慢挖到了墓葬隱藏的邊界,而這些墓葬很可能還隱藏著更多未知的歷史秘密。
在袁廣闊考學時期,考古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冷門專業,由于自身對歷史的興趣,以及對這個神秘專業的探索心理,袁廣闊一頭扎入了考古學。但真正開始熱愛考古學,還是源自于他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在袁廣闊看來,深入挖掘的過程就是拉近自己與古人的距離的過程,越探索越會對其中許多謎團產生強烈的興趣,熱愛便是從這個過程中誕生。
回望田野,考古人就是時間的追溯匠
幾個月的發掘,大大小小的器物、蚌殼陸續出土。經過勘探、發掘、整理、修復和研究等多個環節,6000年前的歷史真相正慢慢浮現。華夏文明源于歷史,也源于田野,考古人袁廣闊有著太多關于田野的記憶。
1989年,汝州洪山廟地區正在進行著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洪山廟遺址被意外發現,袁廣闊被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到當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此過程中,洪山廟甕棺大墓被發掘,這于當時的考古界來說近乎石破天驚。這座編號M1的墓葬中,共出土了136座甕棺,不僅是仰韶文化中規模最大的甕棺合葬墓,還是仰韶彩陶藝術的集大成者。通過彩繪圖案和雕塑動物、人物形象的發現,證實了史前時期人們具有極高的審美觀念和原始藝術的時代特征。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洪山廟甕棺彩繪已然可以看見象形字的雛形。袁廣闊認為這或許便是所謂的“圖畫文字時代”。
考古工作必須事事有出處,樁樁無捷徑。作為考古工作者,袁廣闊與其他考古人一樣,常常要俯身泥土,做時間的追溯匠。雖然在采訪中,他很少主動提起自己吃過的苦,反而曾多次表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一方面是因為他主持的每一次考古工作幾乎都會有重大發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身處在一個好的時代、好的平臺。在袁廣闊教授的眼中,北京市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諸多支持,其中包括人才引進、教學支持等方面。
拓展視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王莊遺址的發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天剛亮,朱光華就帶著學生上工了。作為首師大考古系副教授的他擔任這次發掘工作的領隊,他和袁廣闊合作20多年,彼此之間配合默契,和袁廣闊一樣,朱教授也算得上考古工地的靈魂人物。
在朱光華眼中,自己是領隊,領隊肩上更要承擔因責任而產生的緊張和壓力,而袁廣闊也是如此。29歲是袁廣闊第一次當領隊的年紀,幸運的是,第一次當領隊的他就主持發掘出了輝縣孟莊遺址,清理出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商代晚期相疊壓的三座城址,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年輕時所遭遇的挑戰和困境是推動人不斷成長的重要因素。如今,袁廣闊不僅致力于考古發掘,還時常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們,扶助他們成長。他深知,考古學是一門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心血和追求的學問,希望看到新一代考古人具有更綜合的素質。
有人說,雖然考古是回望過去的事業,但考古人總有著向前看的積極心態。40歲之前,因為主要學術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所以袁廣闊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中原大地的發掘現場。在43歲時,他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那便是從河南來到北京,主動拓寬自己的學術交流研究范圍。
袁廣闊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并非只是了解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預見未來。在對歷史進行總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歷史存在一些相似和重復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學歷史就是學會擁有一種歷史眼光。
距離北京800公里外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目前已經發掘出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大汶口墓葬兩座、東周時期的墓葬十余座。接下來,擴大發掘面積、文物修復、資料整理等多個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展開,很可能是個漫長的過程。袁廣闊和他的學生們以文物遺跡為起點,體驗深眠于土地之下的歷史況味,探尋古老而神秘、清奇且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8月16日21:50,敬請鎖定北京衛視《為你喝彩》,讓我們一起看袁廣闊和他的團隊如何俯身泥土,在田野中回望古老歷史,為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