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亞子紀念館館長汝悅來為大家講解
編者按
為何是黎里?本次尋訪預告發布后,這是被熱情讀者問到最多的問題。黎里自明代起成為吳江縣巨鎮。雖只有0.69平方公里,但有57個文保單位,包括一個“國保”、兩個“省保”。這里保留著115條弄堂,從數量、形制來說,沒有古鎮能跟它相提并論。此外,這里還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像名醫金誦盤、當年第一影星殷明珠、文化大師柳亞子等。
(相關資料圖)
有了這些“內部消息”,我們對尋訪這個積聚千年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充滿期待。
重溫一下,“青睞”是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為讀者提供文化服務的組織,現有會員數千人,幾年來持續推出高品質文化活動,廣受讀者歡迎。敬請您繼續和我們一起,尋訪中國文化最深處的傳奇點位。
7月7日傍晚,“青睞”一行17人相聚在黎里南舍別院,新朋故友,乍見歡喜。飯后,一起漫步古鎮,小橋流水,安靜非常,大家紛紛舉起手機,投入歡樂的“創作”情境。
“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我似捕魚翁,來問桃源津。”200多年前,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來到黎里,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黎里行》。如今,這些詩句投影在黎里老宅的墻上,隨著蕩漾的太浦河水一起搖曳生姿,向大家呈現出深奧古樸、如詩如畫的動人面貌。
7月8日
900年歷史
黎里為什么叫黎里?
8日一早,“古鎮守望者”李海珉老師與旅游公司的邱焱等人早早等候在大堂,與“青睞”會合?!斑@些年我接待賓客何止成千上萬,然而你們這一批客人較為特殊,一是來自首都,二是住下來走讀黎里,令人深深感佩。我理當代表黎里歡迎各位,走訪中您有什么疑問,記下來,需要資料,盡管開口?!崩詈g胝鎿吹拈_場白引來一片掌聲,歡笑之中,開啟了黎里古鎮的文化尋訪之旅。
李海珉告訴大家,此行居住的旅舍“南舍別院”本身就是一座清代老宅——王宅,住在這間保留了江南古典建筑風格的民宿,可以好好體會一下白墻黛瓦馬頭墻、山石疊翠水環繞的江南民居意境。
在走訪過程中,不斷有當地居民和李海珉打招呼,他則笑著一一回應,然后風趣地說,“我原來在這里教書,教過三千多個學生,古鎮上大多是原住民,三萬八黎里人,大概有兩萬八認識我?!?/p>
黎里為什么叫黎里?有讀者好奇地問道?!袄枥镞@個名字是由西邊最大的村落梨花村演變而來。唐朝的時候,在梨花村有一個風俗,每戶人家生個兒子就種一棵梨樹,生個女兒就種兩棵香樟樹。香樟樹不到20年就能成才,等到女兒十七八歲要出嫁時,兩棵香樟正好打兩口樟木箱。要知道,我們這里是絲綢之鄉,在樟木箱里裝上綾羅綢緞當做嫁妝?!畠上浣z綢’,諧音就是‘兩廂廝守’,滿懷著父母對女兒滿滿的愛和祝福?!崩詈g氤錆M激情又動情的講述,讓人難忘。
值得一提的是,和李海珉一個弄堂長大的老搭檔章治平老人,今年78歲,腳力不輸晚輩,每天義務來拍攝,從頭走到底。一扇老窗,一只船,每當會友興奮地拍照,他都溫溫和和地為大家拍到滿意,老是笑的,得到“青睞”會友的贊嘆和喜愛。
沿著廊棚古道,很快來到第一個尋訪點——東圣堂。一塊巨大的紅木插屏首先映入眼簾,“大家看它正面刻的《東圣堂記》,這408個字濃縮了東圣堂的歷史。東圣堂是黎里鎮奠基人趙磻老的紀念堂,濃縮了黎里900年的歷史文化。1986年,東圣堂前三進確定為吳江縣文保單位?!?/p>
“這里有一塊元代的碑,一塊明代的碑,一塊清代的碑,潛藏著眾多歷史信息。”李海珉進一步介紹,最早的元代石碑叫做《吳江州黎里普濟院》碑,是1299年如乘和尚進駐這里所立,碑首印證了元代吳江縣升吳江州的歷史,碑文主要公示黎里四周各圩的土地廟產。刻于明嘉靖五年的《吳江縣二十三都東八里社壇》石碑,不僅對黎里影響深遠,而且在江南地區較為少見。社壇碑又叫做“教民風化碑”,對研究明代集鎮的宗教信仰、民間教化、辦學、備荒等提供了歷史依據。最后一塊刻于清代的《嚴禁抗租碑》,則是記錄了當時黎里50多名地主向蘇州知府控告佃農抗租的事件,于光緒三十年設立。
“東圣堂建成之日起,一直是黎里百姓的集會場所。百姓在這里供神祭祀,十分隆重。當時在東圣堂后二進創辦社學,15歲以下子弟都可入學。社學中品學兼優的學子,可以免試升入縣、州、府學讀書。東升堂最后一進設有社倉,儲糧備荒,里人獲益多多,自嘉靖五年起,直到明末,堅持了一百多年?!崩詈g肼暻椴⒚闹v述,很有感染力。
紀念堂側墻上懸掛一方“官箴牌”,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乾隆二十三年,黎里有個陳鴻文在甘肅平番知縣任上挪用國家庫銀一千多兩,被斬立決,還殃及父母家族被株連抄家。黎里鄉賢抄得36字為官箴言,以黃楊木刻成官箴碑,警戒后學廉潔奉公。自那之后,一直到清末,外出做官的黎里人再也沒有出過貪贓枉法的事?!?/p>
中秋顯寶
是黎里特殊風俗,延續至今
東圣堂的第二進,陳列著與“中秋顯寶”相關的名人軼事。自古以來,中秋顯寶,是黎里特殊風俗,“東圣堂是富家大戶中秋顯寶別苗頭的地方,每年在此賽寶、斗寶。特別的是,1930年開始,黎里著名農學家倪慰農拿自家實驗農場里試驗成功的農副產品,比如墨西哥番茄、經過雜交的稻種、一年可生330多個蛋的白洛克雞等農副產品來顯寶。他還為大家表演怎么閹割小公雞等,揭開了中秋顯寶歷史上別開生面的新篇章。”李海珉笑言,“現在,黎里人依然延續中秋顯寶的習俗,每年中秋前后,大家定一個專題,一起賞寶、雅集?!?/p>
第三進廳堂正中,安坐著趙磻老塑像。抬頭可見一個“共仰渭師”的匾額,有高瞻遠矚之勢。民間為什么要把趙磻老尊為圣人?趙磻老,字渭師,山東東平人,官至工部侍郎,歷史上確有其人。1178年,57歲的趙磻老定居黎里后,做了三件大事恩澤鄉里。他把黎里升村為鄉,奠定了黎里躋身江南大鎮名鎮的基礎;他整治市河、街道,疏整市容;他營建黎里第一個私家花園,也是吳江縣最早的花園,致力于教導青年讀書。
“趙磻老有業績有口碑,黎里鎮上留下同他相關的地名與名勝。他逝世以后,民間集資為他建造這處紀念堂,對他頂禮膜拜?!崩詈g胩寡?,“我們黎里大年初一要吃湯圓,第一碗湯圓首先要到這里來朝拜上供。老輩人還要叫孫輩來恭恭敬敬叩三個響頭,奶奶在一旁念念有詞,感恩‘趙老爺為黎民造福,保孫輩健康聰明’,可見趙磻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p>
如今,在東圣堂后四進、五進,以及西路廳,分主題陳設有很多江南民俗物具,農耕器具、婚嫁器物等老物件。俗話說“五里不同俗”,遠道而來的北方人看著那些筷子筒、榨甘蔗汁的木作具,小孩學步的木頭立桶,練武術的各種石鎖,大家討論得很熱鬧,感到既新鮮又親切。
沿河慢行,一座古樸的牌坊引人關注。李海珉坦言,明清兩代,黎里先后立過29座牌坊,保留下來只有一座心跡雙清坊,是貞節牌坊。
再走不遠,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古宅正是“南社通訊舊址”,五進院落別有天地,全景呈現南社的歷史文化。
“這座建筑叫做周壽恩堂,1898年,柳亞子隨父母一起租賃西路第四、第五進其中的一幢走馬堂樓,在這里整整生活了24個年頭。柳亞子最早的書屋‘磨劍室’就在這里,他在這里讀書、成家,生兒育女,加入同盟會,創建南社,編輯《南社叢刊》……”廊道盡頭豁然開朗,亭臺水榭,曲徑通幽,頗有“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這個小花園曾經在歷史上有過一個高光時刻?!崩詈g腭v足介紹,“周家主人比較進步,1915年,柳亞子和周家人一起把這里修整一番,取名叫‘開鑒草堂’,成立了一個酒社。從1915年到1923年,連續九年的中秋節,這個酒社的成員從吳江、昆山、嘉善、西塘等地方過來到這里悄悄雅集。我統計過,最多一次,到場的有37個人,黎里的有18個人。我們站的這個走廊,就是他們當年擺起桌子喝酒的地方。原來屋里還有一架油印機,他們在這里寫文章,寫詩詞,用蠟紙油印出來,反對袁世凱稱帝。來那么多人怎么???大家看前面的那個平廳,他們就在那里打上草鋪,席地而睡?!?/p>
李海珉認為,在讀書人很少的清朝,南社發起時只有17個人,慢慢發展到1183人的龐大革命團體,很了不得。“南社配合中國同盟會,一個是用文的力量,一個是用武的力量,柳亞子作為南社創始人,他們在革命進程中的文化宣傳,功不可沒?!?/p>
少年立志
想成為“亞洲的盧梭”,自己改名“柳亞子”
江南的溽熱令人“刻骨銘心”,午餐時的清涼,有“救命”之感。當地特產菜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黎里辣雞腳、功夫魚、深水蝦,絲瓜、毛豆、茭白、雪芽、桑葉,一個個主打鮮嫩,余味悠長。
眾人還在回味“舌尖上的江南”,柳亞子紀念館館長汝悅來電話告知他已在展廳等候大家。再次走進古鎮,遙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柳亞子紀念館到了。
汝館長向“青睞”表示歡迎,他首先介紹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前后六進的古宅,是聞名遐邇的乾隆時期直隸總督、工部尚書周元理的故宅“賜福堂”。1922年到1927年,柳亞子租住在賜福堂第四進的二樓,2006年,這所豪宅以柳亞子故居名義成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第一進可以看到,匾額、中堂、花架一應俱全,十分氣派,這座242年的建筑結構面貌依舊,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與歷史研究價值。
為什么叫賜福堂?汝館長笑言,過去,大臣過年的時候要給皇帝上“請安帖”,皇帝會在帖子后面批“福”字,叫做賜福?!皳f周元理前后十三次拿到乾隆的賜福,可見深得寵信?!?/p>
轉過一個彎,就是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時,給周元理賜畫的一幅《梅花圖》原碑,鑲立在庭院廊壁上,與一株超過150年的四季桂兩兩相望。原來,這株桂樹,正是主人書房別稱“影書齋”的由來。如今,老樹依然年年花開,馥郁芬芳。
站在第四、第五進圍合的走馬樓下,抬頭可見第四進的二層掛著由柳亞子的義子廖承志題寫的“柳亞子故居”門匾,字跡凝重。高高的磚雕門樓,雕刻繁復精美,寓意深遠。
柳家祖上從浙江慈溪來到江南汾湖流域,1887年,柳亞子出生于汾湖之濱大勝村的一個耕讀世家。柳亞子本名柳慰高,“慰高”的譜名,是紀念他的高祖,那位大勝柳氏在文壇上的開山祖師。柳亞子12歲時,全家遷居黎里。
柳亞子從小喜歡看書,17歲寫作兩萬字的文言文,令人驚嘆?!?902年吳江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出了兩個秀才,一個是柳亞子的親舅舅費樹蔚,一個就是柳亞子?!?/p>
少年柳亞子,讀新學崇拜盧梭,立志成為“亞洲的盧梭”,給自己改名“亞盧”,可是盧的繁體字很難寫,便改成“子”,最終得名“柳亞子”。展陳中有兩張黑膠唱片,是孫中山送給柳亞子的,源于1906年柳亞子和一批有志于社會革新的青年,雇船到上海黃浦江,進謁孫中山?!?909年,柳亞子、陳去病、高天林成立南社,整個民國時期,柳亞子出錢印社刊,負責一應交往,是南社的靈魂人物?!比牮^長的講述干貨滿滿,大家聽得格外專注。
人中麟鳳
《沁園春·雪》的發表,“有骨氣的舊文人”功不可沒
很多人都好奇,江南小鎮的一名詩人和毛澤東,是怎么相遇的?汝館長介紹道,二人首次相遇是1926年4月底,柳亞子作為委員到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與以代部長身份參加會議的毛澤東相遇。“整個會議期間,柳亞子經常請兩個人吃早茶,一位是江蘇的惲代英,一位是湖南的毛澤東。”
回到黎里后,1927年5月8日晚上8點多,軍警上門來抓柳亞子。“當時就在這個地方,在主人的幫助下,柳亞子躲進第五進西側的腹壁,清晨從后門坐小船到上海,東渡日本。待了一年多,夏天才回來?!比缃?,柳亞子昔日藏身的狹窄腹壁還保留原貌,大家依次進去體驗。而柳亞子當年題寫的詩,就投影在壁上,令人有時空交錯之感。
1929年7月,柳亞子在小報上看到蘇聯第三國際刊發的千字訃告,“悼念”毛澤東。崇尚英雄的柳亞子非常傷心,寫了《存歿口號六首》懷念友人。事實上,當時毛澤東離開紅四軍軍部,染上瘧疾,到福建江西交界的地方養病,幾乎與外界失聯,外界誤傳他去世的消息。柳亞子成為“第一次把毛澤東寫入詩中的詩人”,這時候,毛澤東36歲。
1932年,柳亞子看到報紙報道,毛澤東在瑞金當了主席。柳亞子非常高興,又寫了一首詩,第一次把中國革命的希望寄托于人民武裝和人民領袖毛澤東。這時候,毛澤東39歲。
關山阻隔,毛澤東一直無法得到柳亞子的消息。直到1937年,他在延安讀到何香凝的來信,才獲知柳亞子情況。在給何香凝的回信中,毛澤東盛贊柳亞子,“像這樣有骨氣的舊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個拿句老話說叫做人中麟鳳?!?/p>
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詞的發表,柳亞子功不可沒。1945年8月,柳亞子在賦贈毛澤東同時,又向毛澤東索求詩詞。毛澤東致信柳亞子,書贈了兩份《沁園春·雪》,一份寫于“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信箋,一份寫于柳亞子紀念冊。柳亞子驚喜莫名,很快步毛詩原韻和了一闕。11月,《新華日報》刊出柳亞子的和詞。
原詞在哪里?報道引發公眾好奇。柳亞子決心一定要發表原詞。不久,柳亞子與江南畫家尹壽石的畫展在重慶開幕,毛澤東的原詞《沁園春·雪》出現在展廳,被當時在《新民報晚刊》當記者的吳祖光發現,11月14日當天晚上,該刊副刊“西方夜譚”刊出,標題為《毛詞·沁園春》,后面是編者按語:“毛潤之氏能詩詞似鮮為人知。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兩周后,重慶《大公報》采用剪輯辦法轉載了毛澤東的原唱和柳亞子的和詞,“毛澤東的武略、文韜被世人看到,當時在國統區不亞于一顆精神原子彈大爆炸。”
展陳結尾,大屏幕滾動播放的開國大典歷史影像資料,每一幀都修過,非常珍貴。視頻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報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成員,能清晰聽到報出柳亞子的名字。一幅放大的毛澤東與柳亞子握手的立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949年5月1日中午,毛澤東帶著江青和李訥親赴頤和園頤年堂,看望柳亞子。當時柳亞子還在午睡,毛澤東帶著太太和女兒等了半小時。柳亞子的太太鄭佩宜發現毛主席來了,立刻叫醒柳亞子。柳亞子披著衣服急忙趕來和主席握手,所以照片里他的表情高興又有點慚愧?!?/p>
汝館長介紹,“柳亞子有一個消費觀很了不起,他出身富貴,卻從來不買房,包括到上海以后也是租住在思南公館。他所有的錢都用來交友、出書,編報、寫文章。”
觀展結束,大家仍覺意猶未盡。復又回到第一進門廳,柳亞子喜歡的蘭花,點綴在來自柳亞子詩句“向光明”的主題展陳空間,雅致、生動,一個個歷史人物也變得鮮活起來。
文/本報記者李喆
本版攝影/章治平(更多內容請見B2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