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留言,精選2位朋友的評論贈送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貨幣的界碑:數字貨幣的經濟邏輯》一本~
(相關資料圖)
數字貨幣成為了近些年來最熱門的投資行業之一;根據最新統計,超過230萬新加坡人已開始投資加密貨幣。這個數字表明,加密貨幣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并在未來的數字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數字貨幣怎么用、如何管,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受到關注。3月31日舉行的“數字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與金融服務”分論壇上,多國央行人士呼吁對數字貨幣加強監管。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注意到,從支付體系、銀行業務、技術等不同角度出發,近年來各方圍繞數字貨幣定義一直爭來爭去,“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有一點相互競爭的關系”。他直言,當下互聯網時代存在贏者通吃特性,“誰都希望當贏者,通吃了以后把別人壓下去”。
周小川提醒,對數字貨幣的定義不要“唯我獨尊”,也不要急著“贏者通吃”,每隔三到五年,技術及各方面應用變化都會導致局面改變。“哪怕(某種數字貨幣)在一段時間內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三五年后回頭看可能也并非如此。”
那么,數字貨幣到底是不是炒作?為什么有的有價值,有的沒有價值?它們背后的經濟邏輯和本質是什么?這些數字貨幣與央行正在推行的央行數字貨幣之間有何關聯?當下流行的加密技術和正在推廣的數字貨幣會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在最近的一本新書《貨幣的界碑》中,作者徐遠系統梳理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發展,思考其中的重要問題,用經濟學最樸素的需求、價格、價值等邏輯梳理數字貨幣的發展、價格變化、發展趨勢等,幫助讀者了解其背后的經濟邏輯及未來。
01 加密貨幣江湖
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連串的事件。
比特幣的誕生和發展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衍生出了一系列加密貨幣。分叉幣、穩定幣、初始代幣紛紛登場,群雄逐鹿,構成了精彩的加密貨幣江湖。號稱“區塊鏈2.0”的以太坊,則長時間占據加密貨幣江湖二把手的位置。
這些嘗試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它們雖然不能說已經成功,但是已經啟發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待金融市場,為未來篇章寫下了序言。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加密貨幣江湖呈現群雄逐鹿的局面。
分叉幣、穩定幣、初始代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號稱區塊鏈2.0的以太坊,則長時間占據加密貨幣江湖二把手的位置。還有更多的創新,比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質化通證)、元宇宙,正在爭取認可的路上。
大浪淘沙之后,哪些會被淘汰?哪些會發展壯大?基于加密貨幣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有一些經驗觀察,從中也可以理出一些邏輯,可以初步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02 加密貨幣現狀
我們來鳥瞰一下加密貨幣市場的全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月31日,全球共有9929種加密貨幣,總市值約為1.72萬億美元。不過,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很大,其市值只有數量級的意義,人們無須太在意具體的數字。
比如,在2021年11月10日的高點,加密貨幣的總市值曾經達到3萬億美元(見圖4-2),當時比特幣的價格達到68519美元,以太幣的價格達到4852美元。不過,隨著價格的下跌,加密貨幣總市值跌去一半還要多。
第二,加密貨幣的數量雖然很多,但是絕大多數加密貨幣幾乎沒有價值,也沒有什么交易量,僅有極少數的加密貨幣交易活躍,并且價值不菲。
加密貨幣價值的這種頭部效應,其實不難理解。任何稍微懂得編程的人通過修改比特幣代碼,都可以很容易發行加密貨幣。
在技術上,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現在有很多平臺提供這樣的服務,上傳代碼即可發行加密貨幣,這使得發行加密貨幣更加容易。
困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讓別人認可你創造的貨幣,并且愿意花錢來買。認可的人多了,你發行的貨幣才有價值。回想一下,比特幣剛剛誕生的時候,很長時間都無人問津,很久之后才得到關注。
表4-2中統計了目前市值排名前30的加密貨幣,市值最大的是比特幣,其次是以太幣,最小的是流動幣。這30種加密貨幣總市值約為1.5萬億美元。仔細觀察表4-2可以得出幾個有意思的結論。
第一,加密貨幣江湖隱隱存在一個“雙超多強”的局面。比特幣和以太幣雙雄爭霸,居前兩位,而其他貨幣則離“雙超”的距離有點兒遠。
第二,“雙超多強”格局中,頭部是“雙超”,后面的多強主要集中在穩定幣和初始代幣。
表4-2給出了加密江湖的總體圖景。仔細注視這張表,注視足夠長的時間,你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個江湖依然兇險,我們很難判斷其前景如何。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無法忽視這個江湖。
03 加密貨幣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是未來
說清了加密貨幣的問題,我們就能很容易明白,加密貨幣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雖然已經被普遍接受、在算法上是安全的,但隱憂依然存在。我們無法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因為某個突發事件,人們對于加密貨幣的信念崩塌,引起價格的大幅下跌,然后人們的信心進一步崩塌,出現惡性循環。
加密貨幣的核心問題,可以歸結為“不可能三角”加密貨幣的“不可能三角”,指的是在純粹意義的無許可公鏈上,無法同時實現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可擴展(scalability)、安全(safety)。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強調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是交易速度很慢,犧牲了“可擴展”這樣一來,它就放棄了成為交易媒介的可能性。
突破口在哪里?
加密貨幣要想成為貨幣,或者至少成為持續存在的資產,安全性是不可以妥協的,這一點沒有商量余地。如果安全性受到懷疑,加密世界會瞬間崩塌。實際上,加密貨幣的世界已經出了很多與安全相關的事故,人們需要做的不是降低安全性,而是增加安全性。因此,人們必須在去中心化和可擴展中做出抉擇。
去中心化是人們的一種夢想,其最終的來源是對中心化金融機構的不信任。可是,我們回顧金融發展史就會發現,中心化是一種趨勢,去中心化只在邊緣地帶存在。這是因為中心化具有巨大的效率優勢,能夠吸引很多參與者,而去中心化只對少數人有更強的吸引力。貨幣的非國家化作為一種夢想,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是當夢想遭遇現實,在以國家為主導的現代社會,這只能是一種夢想。
所以,可以預期的未來主流趨勢是人們將犧牲去中心化,專注于追求安全性和可擴展性。加密貨幣推廣的區塊鏈技術可能被央行數字貨幣吸納,成為未來央行數字貨幣的一部分。而加密貨幣可能作為重要的數字資產繼續存在,以滿足一部分人對于去中心化安全資產的需求。
未來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加密貨幣并不會“殺死”主權貨幣。相反,加密貨幣引起的技術革命可能會被主權貨幣吸收,使主權貨幣更加強大。
暗流涌動,風云依然在聚集。
風云再起時,世界或為之改變。
《貨幣的界碑:數字貨幣的經濟邏輯》徐遠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3月出版
*整編自《貨幣的界碑:數字貨幣的經濟邏輯》,徐遠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3月出版,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本文僅做知識傳播,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