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心愿。隨著未成年人觸網率不斷增加,保護未成年人數據安全,守護未成年人健康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推進未成年人數據保護工作的研究與探索,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人民數據研究院統籌完成《我國未成年人數據保護藍皮書(2023)》初稿(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針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數據內容安全等網絡生態治理問題,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未成年人數據保護機制完善提出建議,對未成年人數據保護的挑戰、舉措進行分析論證,以期對未成年人數據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
《藍皮書》認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數據保護機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尚存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未成年人數據保護的相關監管細則尚未清晰,未成年人身份識別、監護人同意機制等隱私數據保護難題仍未完全解決,未成年人內容安全保護的分級標準不夠明晰等。
為進一步深化報告內容,人民數據研究院圍繞“未成年人數據保護”征求了各方專家的意見與建議。
工信部信息中心原總工程師、現專家委主任童曉民表示,建議通過設立未成年人網絡數據研究機構、開展教育普及、機制建立、成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和數據保護援助法律中心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隱私數據保護工作。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姜偉認為,未成年人數據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校、企業等各主體協同。一是細化管理規定和實施規則,加快出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二是強化企業平臺的社會責任,優化未成年人信息保護機制,通過技術+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三是推動家庭和學校聯動,撐起未成年人數據安全“保護傘”。四是深入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提高未成年人信息辨別能力、時間管控能力、隱私保護能力以及網絡安全自我防護能力。
《藍皮書》以小天才電話手表作為案例,從未成年人隱私數據保護、產品內容安全保護、手表使用防沉迷設計三方面,介紹了兒童電子產品在未成年人數據保護中的實際探索。比如,在內容安全保護方面,從溝通對象及溝通內容兩個緯度為孩子的內容溝通環境提供保障。“碰一碰”的交好友的設計,鼓勵孩子進行面對面熟人社交、孩子的交友信息家長有充分的知情權和管理權,有效的杜絕陌生人信息打擾、減少社交風險。此外,家長還可通過整體使用時長管控、連續使用提醒、夜間管控等功能防止孩子沉迷。
中國社科教育培訓中心名譽主任、北京市教育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齊大輝強調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家長教育、家校協同、家國同構的 “三家”公約協同機制問題很重要,此外建議中小“德育學分”加上孩子的“自律公約”指標,在網絡隱私問題上建立家校政社協同育人的未成年自我保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協同機制。
當前,未成年人內容安全保護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議題。如何加強網絡內容安全監管?網絡信息內容的分級分類管理標準如何解讀?在海量信息的環境下,平臺方如何幫助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更好地獲取知識和娛樂,盡可能避免不良信息的侵擾?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四新表示,通過未成年人網絡權益的公益訴訟、建立網絡內容媽媽評審團等方式,發動社會有識之士來參與到網絡內容建設中,參與到對青少年網絡使用過程中形成不良使用習慣、不良消費習慣的糾正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政府、企業、家庭等各方協調集中、統一整合。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首席輿情危機管理專家、人民在線原培訓部主任、智庫咨詢部主任劉星星認為,有效保護互聯網“小原住民”,不僅要細化和延伸法律監督觸角,還要強調未成年人敏感數據保護的特殊性,讓未成年人隱私數據保護不斷深入人心 ,從法律、技術、宣傳多角度重視和推進,將構建未成年人隱私數據保護網的工作落到實處。
未來網副總裁管真真指出,要關注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目前,未來網正聯合互聯網協會、人民調解中心、地方法院等在校園里普及網絡安全輔導員工作,通過普及維權知識,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風險防范。
人民德育數據中心主任袁成提到,目前有大量未成年人數據是在孩子平時使用手機時泄露的,建議加強基層教育管理部門,尤其是區縣教育局對未成年人數據保護的意識,對未成年人數據安全的重視應提升到人身安全的高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